5 Jun

从一个单位向量变换到另一个单位向量的正交矩阵

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一个比较实用的线性代数问题:

给定两个$d$维单位(列)向量$\boldsymbol{a},\boldsymbol{b}$,求一个正交矩阵$\boldsymbol{T}$,使得$\boldsymbol{b}=\boldsymbol{T}\boldsymbol{a}$。

由于两个向量模长相同,所以很显然这样的正交矩阵必然存在,那么,我们怎么把它找出来呢?

二维

不难想象,这本质上就是$\boldsymbol{a},\boldsymbol{b}$构成的二维子平面下的向量变换(比如旋转或者镜面反射)问题,所以我们先考虑$d=2$的情形。

正交分解示意图

正交分解示意图

点击阅读全文...

2 Jun

我们可以无损放大一个Transformer模型吗(一)

看了标题,可能读者会有疑惑,大家不都想着将大模型缩小吗?怎么你想着将小模型放大了?其实背景是这样的:通常来说更大的模型加更多的数据确实能起得更好的效果,然而算力有限的情况下,从零预训练一个大的模型时间成本太大了,如果还要调试几次参数,那么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

这时候“穷人思维”就冒出来了(土豪可以无视):能否先训练一个同样层数的小模型,然后放大后继续训练?这样一来,预训练后的小模型权重经过放大后,就是大模型一个起点很高的初始化权重,那么大模型阶段的训练步数就可以减少了,从而缩短整体的训练时间。

那么,小模型可以无损地放大为一个大模型吗?本文就来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

含义

有的读者可能想到:这肯定可以呀,大模型的拟合能力肯定大于小模型呀。的确,从拟合能力角度来看,这件事肯定是可以办到的,但这还不是本文关心的“无损放大”的全部。

点击阅读全文...

10 May

Transformer升级之路:4、二维位置的旋转式位置编码

在之前的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2、博采众长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我们提出了旋转式位置编码RoPE以及对应的Transformer模型RoFormer。由于笔者主要研究的领域还是NLP,所以本来这个事情对于笔者来说已经完了。但是最近一段时间,Transformer模型在视觉领域也大火,各种Vision Transformer(ViT)层出不穷,于是就有了问题:二维情形的RoPE应该是怎样的呢?

咋看上去,这个似乎应该只是一维情形的简单推广,但其中涉及到的推导和理解却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本文就对此做一个分析,从而深化我们对RoPE的理解。

二维RoPE

什么是二维位置?对应的二维RoPE又是怎样的?它的难度在哪里?在这一节中,我们先简单介绍二维位置,然后直接给出二维RoPE的结果和推导思路,在随后的几节中,我们再详细给出推导过程。

点击阅读全文...

8 Mar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Sinusoidal位置编码追根溯源

最近笔者做了一些理解和改进Transformer的尝试,得到了一些似乎还有价值的经验和结论,遂开一个专题总结一下,命名为“Transformer升级之路”,既代表理解上的深入,也代表结果上的改进。

作为该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笔者将会介绍自己对Google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来的Sinusoidal位置编码
\begin{equation}\left\{\begin{aligned}&\boldsymbol{p}_{k,2i}=\sin\Big(k/10000^{2i/d}\Big)\\
&\boldsymbol{p}_{k, 2i+1}=\cos\Big(k/10000^{2i/d}\Big)
\end{aligned}\right.\label{eq:sin}\end{equation}
的新理解,其中$\boldsymbol{p}_{k,2i},\boldsymbol{p}_{k,2i+1}$分别是位置$k$的编码向量的第$2i,2i+1$个分量,$d$是向量维度。

作为位置编码的一个显式解,Google在原论文中对它的描述却寥寥无几,只是简单提及了它可以表达相对位置信息,后来知乎等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些解读,它的一些特点也逐步为大家所知,但总体而言比较零散。特别是对于“它是怎么想出来的”、“非得要这个形式不可吗”等原理性问题,还没有比较好的答案。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可能在思考过程中读者会有跟笔者一样的感觉,即越思考越觉得这个设计之精妙漂亮,让人叹服~

点击阅读全文...

26 Jan

Seq2Seq重复解码现象的理论分析尝试

去年笔者写过博文《如何应对Seq2Seq中的“根本停不下来”问题?》,里边介绍了一篇论文中对Seq2Seq解码不停止现象的处理,并指出那篇论文只是提了一些应对该问题的策略,并没有提供原理上的理解。近日,笔者在Arixv读到了AAAI 2021的一篇名为《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epetition Problem in Text Generation》的论文,里边从理论上分析了Seq2Seq重复解码现象。从本质上来看,重复解码和解码不停止其实都是同理的,所以这篇新论文算是填补了前面那篇论文的空白。

经过学习,笔者发现该论文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一读。笔者对原论文中的分析过程做了一些精简、修正和推广,将结果记录成此文,供大家参考。此外,抛开问题背景不讲,读者也可以将本文当成一节矩阵分析习题课,供大家复习线性代数哈~

点击阅读全文...

11 Jan

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

BERT-flow来自论文《On the Sentence Embeddings from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中了EMNLP 2020,主要是用flow模型校正了BERT出来的句向量的分布,从而使得计算出来的cos相似度更为合理一些。由于笔者定时刷Arixv的习惯,早在它放到Arxiv时笔者就看到了它,但并没有什么兴趣,想不到前段时间小火了一把,短时间内公众号、知乎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解读,相信读者们多多少少都被它刷屏了一下。

从实验结果来看,BERT-flow确实是达到了一个新SOTA,但对于这一结果,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不大对劲!当然,不是说结果有问题,而是根据笔者的理解,flow模型不大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带着这个直觉,笔者做了一些分析,果不其然,笔者发现尽管BERT-flow的思路没有问题,但只要一个线性变换就可以达到相近的效果,flow模型并不是十分关键。

余弦相似度的假设

一般来说,我们语义相似度比较或检索,都是给每个句子算出一个句向量来,然后算它们的夹角余弦来比较或者排序。那么,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余弦相似度对所输入的向量提出了什么假设呢?或者说,满足什么条件的向量用余弦相似度做比较效果会更好呢?

点击阅读全文...

14 Dec

Mitchell近似:乘法变为加法,误差不超过1/9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篇1962年的论文《Computer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Using Binary Logarithms》,作者是John N. Mitchell,他在里边提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算法:在二进制下,可以完全通过加法来近似完成两个数的相乘,最大误差不超过1/9。整个算法相当巧妙,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有着非常简洁的编程实现,让人拍案叫绝。然而,笔者发现网上居然找不到介绍这个算法的网页,所以在此介绍一番。

你以为这只是过时的玩意?那你就错了,前不久才有人利用它发了一篇NeurIPS 2020呢!所以,确定不来了解一下吗?

点击阅读全文...

1 Dec

Performer:用随机投影将Attention的复杂度线性化

Attention机制的$\mathscr{O}(n^2)$复杂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改变这一复杂度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走稀疏化的思路,比如我们以往介绍过的Sparse Attention以及Google前几个月搞出来的Big Bird,等等;二是走线性化的思路,这部分工作我们之前总结在《线性Attention的探索:Attention必须有个Softmax吗?》中,读者可以翻看一下。本文则介绍一项新的改进工作Performer,出自Google的文章《Rethinking Attention with Performers》,它的目标相当霸气:通过随机投影,在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将Attention的复杂度线性化。

各个Transformer模型的“效果-速度-显存”图,纵轴是效果,横轴是速度,圆圈的大小代表所需要的显存。理论上来说,越靠近右上方的模型越好,圆圈越小的模型越好

各个Transformer模型的“效果-速度-显存”图,纵轴是效果,横轴是速度,圆圈的大小代表所需要的显存。理论上来说,越靠近右上方的模型越好,圆圈越小的模型越好

说直接点,就是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用重新训练模型,输出结果也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复杂度降到了$\mathscr{O}(n)$!看起来真的是“天上掉馅饼”般的改进了,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