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节约而生:从标准Attention到稀疏Attention
By 苏剑林 | 2019-07-27 | 135528位读者 | 引用如今NLP领域,Attention大行其道,当然也不止NLP,在CV领域Attention也占有一席之地(Non Local、SAGAN等)。在18年初《〈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浅读(简介+代码)》一文中,我们就已经讨论过Attention机制,Attention的核心在于$\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三个向量序列的交互和融合,其中$\boldsymbol{Q},\boldsymbol{K}$的交互给出了两两向量之间的某种相关度(权重),而最后的输出序列则是把$\boldsymbol{V}$按照权重求和得到的。
显然,众多NLP&CV的成果已经充分肯定了Attention的有效性。本文我们将会介绍Attention的一些变体,这些变体的共同特点是——“为节约而生”——既节约时间,也节约显存。
背景简述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讨论的我们称之为“乘性Attention”,目前用得比较广泛的也就是这种Attention: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 = softmax\left(\frac{\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sqrt{d_k}}\right)\boldsymbol{V}\end{equation}
最小熵原理(五):“层层递进”之社区发现与聚类
By 苏剑林 | 2019-10-19 | 154672位读者 | 引用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回顾一下:最小熵原理是一个无监督学习的原理,“熵”就是学习成本,而降低学习成本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所以通过“最小化学习成本”就能够无监督地学习出很多符合我们认知的结果,这就是最小熵原理的基本理念。
这篇文章里,我们会介绍一种相当漂亮的聚类算法,它同样也体现了最小熵原理,或者说它可以通过最小熵原理导出来,名为InfoMap,或者MapEquation。事实上InfoMap已经是2007年的成果了,最早的论文是《Maps of random walks on complex networks reveal community structure》,虽然看起来很旧,但我认为它仍是当前最漂亮的聚类算法,因为它不仅告诉了我们“怎么聚类”,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为什么要聚类”的优雅的信息论解释,并从这个解释中直接导出了整个聚类过程。
当然,它的定位并不仅仅局限在聚类上,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图网络上的“社区发现”算法。所谓社区发现(Community Detection),大概意思是给定一个有向/无向图网络,然后找出这个网络上的“抱团”情况,至于详细含义,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简单来说,它跟聚类相似,但是比聚类的含义更丰富。(还可以参考《什么是社区发现?》)
Seq2Seq中Exposure Bias现象的浅析与对策
By 苏剑林 | 2020-03-09 | 97052位读者 | 引用前些天笔者写了《CRF用过了,不妨再了解下更快的MEMM?》,里边提到了MEMM的局部归一化和CRF的全局归一化的优劣。同时,笔者联想到了Seq2Seq模型,因为Seq2Seq模型的典型训练方案Teacher Forcing就是一个局部归一化模型,所以它也存在着局部归一化所带来的毛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Exposure Bias”。带着这个想法,笔者继续思考了一翻,将最后的思考结果记录在此文。
本文算是一篇进阶文章,适合对Seq2Seq模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希望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理解或表现的读者。关于Seq2Seq的入门文章,可以阅读旧作《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和《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
本文的内容大致为:
1、Exposure Bias的成因分析及例子;
2、简单可行的缓解Exposure Bias问题的策略。
将“Softmax+交叉熵”推广到多标签分类问题
By 苏剑林 | 2020-04-25 | 350125位读者 | 引用(注:本文的相关内容已整理成论文《ZLPR: A Novel Loss for Multi-label Classification》,如需引用可以直接引用英文论文,谢谢。)
一般来说,在处理常规的多分类问题时,我们会在模型的最后用一个全连接层输出每个类的分数,然后用softmax激活并用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尝试将“Softmax+交叉熵”方案推广到多标签分类场景,希望能得到用于多标签分类任务的、不需要特别调整类权重和阈值的loss。
单标签到多标签
一般来说,多分类问题指的就是单标签分类问题,即从$n$个候选类别中选$1$个目标类别。假设各个类的得分分别为$s_1,s_2,
\dots,s_n$,目标类为$t\in\{1,2,\dots,n\}$,那么所用的loss为
\begin{equation}-\log \frac{e^{s_t}}{\sum\limits_{i=1}^n e^{s_i}}= - s_t + \log \sum\limits_{i=1}^n e^{s_i}\label{eq:log-softmax}\end{equation}
这个loss的优化方向是让目标类的得分$s_t$变为$s_1,s_2,\dots,s_t$中的最大值。关于softmax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参考《寻求一个光滑的最大值函数》、《函数光滑化杂谈:不可导函数的可导逼近》等文章。
GELU的两个初等函数近似是怎么来的
By 苏剑林 | 2020-03-26 | 52412位读者 | 引用从EMD、WMD到WRD:文本向量序列的相似度计算
By 苏剑林 | 2020-05-13 | 60176位读者 | 引用在NLP中,我们经常要去比较两个句子的相似度,其标准方法是想办法将句子编码为固定大小的向量,然后用某种几何距离(欧氏距离、$\cos$距离等)作为相似度。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检索起来比较快速,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工程需求。
此外,还可以直接比较两个变长序列的差异性,比如编辑距离,它通过动态规划找出两个字符串之间的最优映射,然后算不匹配程度;现在我们还有Word2Vec、BERT等工具,可以将文本序列转换为对应的向量序列,所以也可以直接比较这两个向量序列的差异,而不是先将向量序列弄成单个向量。
后一种方案速度相对慢一点,但可以比较得更精细一些,并且理论比较优雅,所以也有一定的应用场景。本文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属于后者的两个相似度指标,分别简称为WMD、WRD。
Earth Mover's Distance
本文要介绍的两个指标都是以Wasserstein距离为基础,这里会先对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相关内容也可以阅读笔者旧作《从Wasserstein距离、对偶理论到WGAN》。Wasserstein距离也被形象地称之为“推土机距离”(Earth Mover's Distance,EMD),因为它可以用一个“推土”的例子来通俗地表达它的含义。
线性Attention的探索:Attention必须有个Softmax吗?
By 苏剑林 | 2020-07-04 | 225460位读者 | 引用众所周知,尽管基于Attention机制的Transformer类模型有着良好的并行性能,但它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都是$\mathcal{O}(n^2)$级别的,$n$是序列长度,所以当$n$比较大时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量难以承受。近来,也有不少工作致力于降低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量,比如模型剪枝、量化、蒸馏等精简技术,又或者修改Attention结构,使得其复杂度能降低到$\mathcal{O}(n\log n)$甚至$\mathcal{O}(n)$。
前几天笔者读到了论文《Transformers are RNNs: Fast Autoregressive Transformers with Linear Attention》,了解到了线性化Attention(Linear Attention)这个探索点,继而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献,有一些不错的收获,最后将自己对线性化Attention的理解汇总在此文中。
Attention
当前最流行的Attention机制当属Scaled-Dot Attention,形式为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 = softmax\left(\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right)\boldsymbol{V}\label{eq:std-att}\end{equation}
这里的$\boldsymbol{Q}\in\mathbb{R}^{n\times d_k}, \boldsymbol{K}\in\mathbb{R}^{m\times d_k}, \boldsymbol{V}\in\mathbb{R}^{m\times d_v}$,简单起见我们就没显式地写出Attention的缩放因子了。本文我们主要关心Self Attention场景,所以为了介绍上的方便统一设$\boldsymbol{Q}, \boldsymbol{K}, \boldsymbol{V}\in\mathbb{R}^{n\times d}$,一般场景下都有$n > d$甚至$n\gg d$(BERT base里边$d=64$)。
BERT-of-Theseus:基于模块替换的模型压缩方法
By 苏剑林 | 2020-07-17 | 93648位读者 | 引用最近了解到一种称为“BERT-of-Theseus”的BERT模型压缩方法,来自论文《BERT-of-Theseus: Compressing BERT by Progressive Module Replacing》。这是一种以“可替换性”为出发点所构建的模型压缩方案,相比常规的剪枝、蒸馏等手段,它整个流程显得更为优雅、简洁。本文将对该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给出一个基于bert4keras的实现,并验证它的有效性。
模型压缩
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模型压缩。不过由于笔者并非专门做模型压缩的,也没有经过特别系统的调研,所以该介绍可能显得不专业,请读者理解。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