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Apr

GAU-α:尝鲜体验快好省的下一代Attention

《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GAU(Gated Attention Unit,门控线性单元),在这里笔者愿意称之为“目前最有潜力的下一代Attention设计”,因为它真正达到了“更快(速度)、更好(效果)、更省(显存)”的特点。

然而,有些读者在自己的测试中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比如收敛更慢、效果更差等,这与笔者的测试结果大相径庭。本文就来分享一下笔者自己的训练经验,并且放出一个尝鲜版“GAU-α”供大家测试。

GAU-α

首先介绍一下开源出来的“GAU-α”在CLUE任务上的成绩单:
$$\small{\begin{array}{c|ccccccccccc}
\hline
& \text{iflytek} & \text{tnews} & \text{afqmc} & \text{cmnli} & \text{ocnli} & \text{wsc} & \text{csl} & \text{cmrc2018} & \text{c3} & \text{chid} & \text{cluener}\\
\hline
\text{BERT} & 60.06 & 56.80 & 72.41 & 79.56 & 73.93 & 78.62 & 83.93 & 56.17 & 60.54 & 85.69 & 79.45 \\
\text{RoBERTa} & 60.64 & \textbf{58.06} & 74.05 & 81.24 & 76.00 & \textbf{87.50} & 84.50 & 56.54 & 67.66 & 86.71 & 79.47\\
\text{RoFormer} & 60.91 & 57.54 & 73.52 & 80.92 & \textbf{76.07} & 86.84 & 84.63 & 56.26 & 67.24 & 86.57 & 79.72\\
\text{RoFormerV2}^* & 60.87 & 56.54 & 72.75 & 80.34 & 75.36 & 80.92 & 84.67 & 57.91 & 64.62 & 85.09 & \textbf{81.08}\\
\hline
\text{GAU-}\alpha & \textbf{61.41} & 57.76 & \textbf{74.17} & \textbf{81.82} & 75.86 & 79.93 & \textbf{85.67} & \textbf{58.09} & \textbf{68.24} & \textbf{87.91} & 80.01\\
\hline
\end{array}}$$

点击阅读全文...

31 Ja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8、长度外推性与位置鲁棒性

上一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我们讨论了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得出的结论是长度外推性是一个训练和预测的不一致问题,而解决这个不一致的主要思路是将注意力局部化,很多外推性好的改进某种意义上都是局部注意力的变体。诚然,目前语言模型的诸多指标看来局部注意力的思路确实能解决长度外推问题,但这种“强行截断”的做法也许会不符合某些读者的审美,因为人工雕琢痕迹太强,缺乏了自然感,同时也让人质疑它们在非语言模型任务上的有效性。

本文我们从模型对位置编码的鲁棒性角度来重新审视长度外推性这个问题,此思路可以在基本不对注意力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改进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效果,并且还适用多种位置编码,总体来说方法更为优雅自然,而且还适用于非语言模型任务。

点击阅读全文...

21 Sep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统一扩散模型(理论篇)》中,笔者自称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Unified Diffusion Model,UDM),它允许更一般的扩散方式和数据类型。那么UDM框架究竟能否实现如期目的呢?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演示其一般性。

框架回顾

首先,UDM通过选择噪声分布$q(\boldsymbol{\varepsilon})$和变换$\boldsymbol{\mathcal{F}}$来构建前向过程
\begin{equation}\boldsymbol{x}_t = \boldsymbol{\mathcal{F}}_t(\boldsymbol{x}_0,\boldsymbol{\varepsilon}),\quad \boldsymbol{\varepsilon}\sim q(\boldsymbol{\varepsilon})\end{equation}
然后,通过如下的分解来实现反向过程$\boldsymbol{x}_{t-1}\sim 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的采样
\begin{equation}\hat{\boldsymbol{x}}_0\sim p(\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quad \& \quad \boldsymbol{x}_{t-1}\sim 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boldsymbol{x}_0=\hat{\boldsymbol{x}}_0)\end{equation}
其中$p(\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就是用$\boldsymbol{x}_t$预估$\boldsymbol{x}_0$的概率,一般用简单分布$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来近似建模,训练目标基本上就是$-\log 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或其简单变体。当$\boldsymbol{x}_0$是连续型数据时,$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一般就取条件正态分布;当$\boldsymbol{x}_0$是离散型数据时,$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可以选择自回归模型或者非自回归模型。

点击阅读全文...

30 Nov

用热传导方程来指导自监督学习

用理论物理来卷机器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上个月介绍的《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三):从万有引力到扩散模型》就是经典一例。最近一篇新出的论文《Self-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on Heat Equation》,顾名思义,用热传导方程来做(图像领域的)自监督学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种物理方程如何在机器学习中发挥作用?同样的思路能否迁移到NLP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论文。

基本方程

如下图,左边是物理中热传导方程的解,右端则是CAM积分梯度等显著性方法得到的归因热力图,可以看到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于是作者认为热传导方程可以作为好的视觉特征的一个重要先验。

热方程的热力图(左)和视觉模型的热力图(右)

热方程的热力图(左)和视觉模型的热力图(右)

点击阅读全文...

16 Feb

昨天在Arixv上发现了Google新发的一篇论文《Symbolic Discovery of Optimization Algorithms》,主要是讲自动搜索优化器的,咋看上去没啥意思,因为类似的工作也有不少,大多数结果都索然无味。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别有洞天,原来作者们通过数千TPU小时的算力搜索并结合人工干预,得到了一个速度更快、显存更省的优化器Lion(EvoLved Sign Momentum,不得不吐槽这名字起得真勉强),并在图像分类、图文匹配、扩散模型、语言模型预训练和微调等诸多任务上做了充分的实验,多数任务都显示Lion比目前主流的AdamW等优化器有着更好的效果。

更省显存还更好效果,真可谓是鱼与熊掌都兼得了,什么样的优化器能有这么强悍的性能?本文一起来欣赏一下论文的成果。

先说结果

本文主要关心搜索出来的优化器本身,所以关于搜索过程的细节就不讨论了,对此有兴趣读者自行看原论文就好。Lion优化器的更新过程为
\begin{equation}\text{Lion}:=\left\{\begin{aligned}
&\boldsymbol{u}_t = \text{sign}\big(\beta_1 \boldsymbol{m}_{t-1} + \left(1 - \beta_1\right) \boldsymbol{g}_t\big) \\
&\boldsymbol{\theta}_t = \boldsymbol{\theta}_{t-1} - \eta_t (\boldsymbol{u}_t \color{skyblue}{ + \lambda_t \boldsymbol{\theta}_{t-1}}) \\
&\boldsymbol{m}_t = \beta_2 \boldsymbol{m}_{t-1} + \left(1 - \beta_2\right) \boldsymbol{g}_t
\end{aligned}\right.\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7 Mar

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only的架构?

LLM是“Large Language Model”的简写,目前一般指百亿参数以上的语言模型,主要面向文本生成任务。跟小尺度模型(10亿或以内量级)的“百花齐放”不同,目前LLM的一个现状是Decoder-only架构的研究居多,像OpenAI一直坚持Decoder-only的GPT系列就不说了,即便是Google这样的并非全部押注在Decoder-only的公司,也确实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去研究Decoder-only的模型,如PaLM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Decoder-only架构会成为LLM的主流选择呢?

知乎上也有同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 only的架构?》,上面的回答大多数聚焦于Decoder-only在训练效率和工程实现上的优势,那么它有没有理论上的优势呢?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简单的分析。

统一视角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目前训练过的模型,最大也就是10亿级别的,所以从LLM的一般概念来看是没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下面的内容只是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从偏理论的角度强行回答一波。文章多数推论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引,某些地方可能会跟某些文献的结果冲突,请读者自行取舍。

点击阅读全文...

8 Oct

预训练一下,Transformer的长序列成绩还能涨不少!

作为LLM的主流模型架构,Transformer在各类任务上的总体表现都出色,大多数情况下,Transformer的槽点只是它的平方复杂度,而不是效果——除了一个名为Long Range Arena(下面简称LRA)的Benchmark。一直以来,LRA一直是线性RNN类模型的“主场”,与之相比Transformer在上面有明显的差距,以至于让人怀疑这是否就是Transformer的固有缺陷。

不过,近日论文《Never Train from Scratch: Fair Comparison of Long-Sequence Models Requires Data-Driven Priors》将这“缺失的一环”给补齐了。论文指出,缺乏预训练是Transformer在LRA上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而所有架构都可以通过预训练获得一定的提升,Transformer的提升则更为明显。

旧背景

Long Range Arena(LRA)是长序列建模的一个Benchmark,提出自论文《Long Range Arena: A Benchmark for Efficient Transformers》,从论文标题就可以看出,LRA是为了测试各种Efficient版的Transformer而构建的,里边包含了多种类型的数据,序列长度从1k到16k不等,此前不少Efficient Transformer的工作也都在LRA进行了测试。虽然在代表性方面有些争议,但LRA依然不失为一个测试Efficient Transformer的长序列能力的经典Benchmark。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