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
By 苏剑林 | 2018-09-01 | 368526位读者 |话说自称搞了这么久的NLP,我都还没有真正跑过NLP与深度学习结合的经典之作——seq2seq。这两天兴致来了,决定学习并实践一番seq2seq,当然最后少不了Keras实现了。
seq2seq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我这挑选的是比较简单的根据文章内容生成标题(中文),也可以理解为自动摘要的一种。选择这个任务主要是因为“文章-标题”这样的语料对比较好找,能快速实验一下。
seq2seq简介 #
所谓seq2seq,就是指一般的序列到序列的转换任务,比如机器翻译、自动文摘等等,这种任务的特点是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是不对齐的,如果对齐的话,那么我们称之为序列标注,这就比seq2seq简单很多了。所以尽管序列标注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序列到序列的转换,但我们在谈到seq2seq时,一般不包含序列标注。
要自己实现seq2seq,关键是搞懂seq2seq的原理和架构,一旦弄清楚了,其实不管哪个框架实现起来都不复杂。早期有一个第三方实现的Keras的seq2seq库,现在作者也已经放弃更新了,也许就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没必要再建一个库了吧。可以参考的资料还有去年Keras官方博客中写的《A ten-minute introduction to sequence-to-sequence learning in Keras》。
基本结构 #
假如原句子为$X=(a,b,c,d,e,f)$,目标输出为$Y=(P,Q,R,S,T)$,那么一个基本的seq2seq就如下图所示。
尽管整个图的线条比较多,可能有点眼花,但其实结构很简单。左边是对输入的encoder,它负责把输入(可能是变长的)编码为一个固定大小的向量,这个可选择的模型就很多了,用GRU、LSTM等RNN结构或者CNN+Pooling、Google的纯Attention等都可以,这个固定大小的向量,理论上就包含了输入句子的全部信息。
而decoder负责将刚才我们编码出来的向量解码为我们期望的输出。与encoder不同,我们在图上强调decoder是“单向递归”的,因为解码过程是递归进行的,具体流程为:
1、所有输出端,都以一个通用的<start>标记开头,以<end>标记结尾,这两个标记也视为一个词/字;
2、将<start>输入decoder,然后得到隐藏层向量,将这个向量与encoder的输出混合,然后送入一个分类器,分类器的结果应当输出$P$;
3、将$P$输入decoder,得到新的隐藏层向量,再次与encoder的输出混合,送入分类器,分类器应输出$Q$;
4、依此递归,直到分类器的结果输出<end>。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seq2seq模型的解码过程,在解码的过程中,将每步的解码结果送入到下一步中去,直到输出<end>位置。
训练过程 #
事实上,上图也表明了一般的seq2seq的训练过程。由于训练的时候我们有标注数据对,因此我们能提前预知decoder每一步的输入和输出,因此整个结果实际上是“输入$X$和$Y_{\text{[:-1]}}$,预测$Y_{\text{[1:]}}$,即将目标$Y$错开一位来训练。这种训练方式,称之为Teacher-Forcing。
而decoder同样可以用GRU、LSTM或CNN等结构,但注意再次强调这种“预知未来”的特性仅仅在训练中才有可能,在预测阶段是不存在的,因此decoder在执行每一步时,不能提前使用后面步的输入。所以,如果用RNN结构,一般都只使用单向RNN;如果使用CNN或者纯Attention,那么需要把后面的部分给mask掉(对于卷积来说,就是在卷积核上乘上一个0/1矩阵,使得卷积只能读取当前位置及其“左边”的输入,对于Attention来说也类似,不过是对query的序列进行mask处理)。
敏感的读者可能会察觉到,这种训练方案是“局部”的,事实上不够端到端。比如当我们预测$R$时是假设$Q$已知的,即$Q$在前一步被成功预测,但这是不能直接得到保证的。一般前面某一步的预测出错,那么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后面各步的训练和预测都没有意义了。
有学者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文章《Sequence-to-Sequence Learning as Beam-Search Optimization》把整个解码搜索过程也加入到训练过程,而且还是纯粹梯度下降的(不用强化学习),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做法。不过局部训练的计算成本比较低,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只是使用局部训练来训练seq2seq。
beam search #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了解码过程,但还不完整。事实上,对于seq2seq来说,我们是在建模
$$p(\boldsymbol{Y}|\boldsymbol{X})=p(Y_1|\boldsymbol{X})p(Y_2|\boldsymbol{X},Y_1)p(Y_3|\boldsymbol{X},Y_1,Y_2)p(Y_4|\boldsymbol{X},Y_1,Y_2,Y_3)p(Y_5|\boldsymbol{X},Y_1,Y_2,Y_3,Y_4)\tag{1}$$
显然在解码时,我们希望能找到最大概率的$\boldsymbol{Y}$,那要怎么做呢?
如果在第一步$p(Y_1|\boldsymbol{X})$时,直接选择最大概率的那个(我们期望是目标$P$),然后代入第二步$p(Y_2|\boldsymbol{X},Y_1)$,再次选择最大概率的$Y_2$,依此类推,每一步都选择当前最大概率的输出,那么就称为贪心搜索,是一种最低成本的解码方案。但是要注意,这种方案得到的结果未必是最优的,假如第一步我们选择了概率不是最大的$Y_1$,代入第二步时也许会得到非常大的条件概率$p(Y_2|\boldsymbol{X},Y_1)$,从而两者的乘积会超过逐位取最大的算法。
然而,如果真的要枚举所有路径取最优,那计算量是大到难以接受的(这不是一个马尔可夫过程,动态规划也用不了)。因此,seq2seq使用了一种折中的方法:beam search。
这种算法类似动态规划,但即使在能用动态规划的问题下,它还比动态规划要简单,它的思想是:在每步计算时,只保留当前最优的$top_k$个候选结果。比如取$top_k=3$,那么第一步时,我们只保留使得$p(Y_1|\boldsymbol{X})$最大的前3个$Y_1$,然后分别代入$p(Y_2|\boldsymbol{X},Y_1)$,然后各取前三个$Y_2$,这样一来我们就有$3^2=9$个组合了,这时我们计算每一种组合的总概率,然后还是只保留前三个,依次递归,直到出现了第一个<end>。显然,它本质上还属于贪心搜索的范畴,只不过贪心的过程中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普通的贪心搜索相当于$top_k=1$。
seq2seq提升 #
前面所示的seq2seq模型是标准的,但它把整个输入编码为一个固定大小的向量,然后用这个向量解码,这意味着这个向量理论上能包含原来输入的所有信息,会对encoder和decoder有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机器翻译等信息不变的任务上。因为这种模型相当于让我们“看了一遍中文后就直接写出对应的英文翻译”那样,要求有强大的记忆能力和解码能力,事实上普通人完全不必这样,我们还会反复翻看对比原文,这就导致了下面的两个技巧。
Attention #
Attention目前基本上已经是seq2seq模型的“标配”模块了,它的思想就是:每一步解码时,不仅仅要结合encoder编码出来的固定大小的向量(通读全文),还要往回查阅原来的每一个字词(精读局部),两者配合来决定当前步的输出。
至于Attention的具体做法,笔者之前已经撰文介绍过了,请参考《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浅读(简介+代码)。Attention一般分为乘性和加性两种,笔者介绍的是Google系统介绍的乘性的Attention,加性的Attention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只要抓住query、key、value三个要素,Attention就都不难理解了。
先验知识 #
回到用seq2seq生成文章标题这个任务上,模型可以做些简化,并且可以引入一些先验知识。比如,由于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都是中文,因此encoder和decoder的Embedding层可以共享参数(也就是用同一套词向量)。这使得模型的参数量大幅度减少了。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用的先验知识:标题中的大部分字词都在文章中出现过(注:仅仅是出现过,并不一定是连续出现,更不能说标题包含在文章中,不然就成为一个普通的序列标注问题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用文章中的词集作为一个先验分布,加到解码过程的分类模型中,使得模型在解码输出时更倾向选用文章中已有的字词。
具体来说,在每一步预测时,我们得到总向量$\boldsymbol{x}$(如前面所述,它应该是decoder当前的隐层向量、encoder的编码向量、当前decoder与encoder的Attention编码三者的拼接),然后接入到全连接层,最终得到一个大小为$|V|$的向量$\boldsymbol{y}=(y_1,y_2,\dots,y_{|V|})$,其中$|V|$是词表的词数。$\boldsymbol{y}$经过softmax后,得到原本的概率
$$p_i = \frac{e^{y_i}}{\sum\limits_i e^{y_i}}\tag{2}$$
这就是原始的分类方案。引入先验分布的方案是,对于每篇文章,我们得到一个大小为$|V|$的0/1向量$\boldsymbol{\chi}=(\chi_1,\chi_2,\dots,\chi_{|V|})$,其中$\chi_i=1$意味着该词在文章中出现过,否则$\chi_i=0$。将这样的一个0/1向量经过一个缩放平移层得到:
$$\hat{\boldsymbol{y}}=\boldsymbol{s}\otimes \boldsymbol{\chi} + \boldsymbol{t}=(s_1\chi_1+t_1, s_2\chi_2+t_2, \dots, s_{|V|}\chi_{|V|}+t_{|V|})\tag{3}$$
其中$\boldsymbol{s},\boldsymbol{t}$为训练参数,然后将这个向量与原来的$\boldsymbol{y}$取平均后才做softmax
$$\boldsymbol{y}\leftarrow \frac{\boldsymbol{y}+\hat{\boldsymbol{y}}}{2},\quad p_i = \frac{e^{y_i}}{\sum\limits_i e^{y_i}}\tag{4}$$
经实验,这个先验分布的引入,有助于加快收敛,生成更稳定的、质量更优的标题。
Keras参考 #
又到了快乐的开源时光~
基本实现 #
基于上面的描述,我收集了80多万篇新闻的语料,来试图训练一个自动标题的模型。简单起见,我选择了以字为基本单位,并且引入了4个额外标记,分别代表mask、unk、start、end。而encoder我使用了双层双向LSTM,decoder使用了双层单向LSTM。具体细节可以参考源码(Python 2.7 + Keras 2.2.4 + Tensorflow 1.8):
我以6.4万文章为一个epoch,训练了50个epoch(一个多小时)之后,基本就生成了看上去还行的标题:
文章内容:8月28日,网络爆料称,华住集团旗下连锁酒店用户数据疑似发生泄露。从卖家发布的内容看,数据包含华住旗下汉庭、禧玥、桔子、宜必思等10余个品牌酒店的住客信息。泄露的信息包括华住官网注册资料、酒店入住登记的身份 信息及酒店开房记录,住客姓名、手机号、邮箱、身份证号、登录账号密码等。卖家对这个约5亿条数据打包出售。第三方安全平台威胁猎人对信息出售者提供的三万条数据进行验证,认为数据真实性非常高。当天下午,华住集团发 声明称,已在内部迅速开展核查,并第一时间报警。当晚,上海警方消息称,接到华住集团报案,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生成标题:《酒店用户数据疑似发生泄露》文章内容: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10月16日,NBA中国赛广州站如约开打,火箭再次胜出,以95-85击败篮网。姚明渐入佳境,打了18分39秒,8投5中,拿下10分5个篮板,他还盖帽1次。火箭以两战皆胜的战绩圆满结束中国行。
生成标题:《直击:火箭两战皆胜火箭再胜 广州站姚明10分5板》
当然这只是两个比较好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好的例子,直接用到工程上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多“黑科技”优化才行。
mask #
在seq2seq中,做好mask是非常重要的,所谓mask,就是要遮掩掉不应该读取到的信息、或者是无用的信息,一般是用0/1向量来乘掉它。keras自带的mask机制十分不友好,有些层不支持mask,而普通的LSTM开启了mask后速度几乎下降了一半。所以现在我都是直接以0作为mask的标记,然后自己写个Lambda层进行转化的,这样速度基本无损,而且支持嵌入到任意层,具体可以参考上面的代码。
要注意我们以往一般是不区分mask和unk(未登录词)的,但如果采用我这种方案,还是把未登录词区分一下比较好,因为未登录词尽管我们不清楚具体含义,它还是一个真正的词,至少有占位作用,而mask是我们希望完全抹掉的信息。
解码端 #
代码中已经实现了beam search解码,读者可以自行测试不同的$top_k$对解码结果的影响。
这里要说的是,参考代码中对解码的实现是比较偷懒的,会使得解码速度大降。理论上来说,我们每次得到当前时刻的输出后,我们只需要传入到LSTM的下一步迭代中去,就可以得到下一时刻的输出,但这需要重写解码端的LSTM(也就是要区分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两者共享权重),相对复杂,而且对初学者并不友好。所以我使用了一个非常粗暴的方案:每一步预测都重跑一次整个模型,这样一来代码量最少,但是越到后面越慢,原来是$\mathcal{O}(n)$的计算量变成了$\mathcal{O}(n^2)$。
最后的话 #
又用Keras跑通了一个例子,不错不错,坚定不移高举Keras旗帜~
自动标题任务的语料比较好找,而且在seq2seq任务中属于难度比较低的一个,适合大家练手,想要入坑的朋友赶紧上吧哈。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spaces.ac.cn/archives/5861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Sep. 01, 2018). 《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spaces.ac.cn/archives/5861
@online{kexuefm-5861,
title={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
author={苏剑林},
year={2018},
month={Sep},
url={\url{https://spaces.ac.cn/archives/5861}},
}
September 2nd, 2018
太厉害了苏神,最近一直在看seq2seq,你这给我一个很好的思路。从明天开始好好研究一下这段代码。谢谢您的贡献。
客气了,欢迎多交流讨论~
September 3rd, 2018
苏神你好。想请求一下,encoder双层双向LSTM,decoder使用了双层单向LSTM。 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时候用双层双向LSTM,什么时候用双层单向LSTM?
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请看完全文,不要只看实验部分...
September 4th, 2018
您好,要达到工业可用水平,80w规模的语料是否足够了呢
目测是不够的,可能需要更多。
而且后期还需要一些规则之类的堵一堵可能出现的毛病吧。
我这边用你的代码,训练14w样本,得到摘要效果不错,谢谢大神分享
恭喜恭喜~
您好~请问您可以分享一下训练数据么,我想做一个摘要的毕业论文,没有数据,如果不是商业用途可否发我一份!万分感谢
如果你连“标题-文章”这样的数据对都不会找,那么建议你换个题目吧~
您好~但是我用了您的提供的80W+数据跑的标题的模型~可是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跑一次epoch就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我感觉是不是数据的问题,受限于标题的长度太短所以出来的效果不好?
September 4th, 2018
蘇神,你好,請問你這個具體的數據預處理階段是怎麼處理的呢?我看了文章還是不是很清楚,可否在仔細說說?
没有特别的预处理,原始数据,以字为基本单位输入。
输入文章,输出标题,就这样。
September 5th, 2018
请问将mv重复至“q的timesteps”份这里的用意是什么,交互层输出的就是将图中三层的向量直接拼接在一起吧?我看到query与key交互之前还聊过一层mlp,这样做有什么用吗?
就是复制的意思,从图上来看,“重复使用”的箭头左边出来的只是一个向量,要将这个拼接到右端的每一个向量之上,所以要复制够那么多份才能完成拼接。
至于引入变换矩阵(你所谓的经过mlp),就是使得交互更加一般化~
September 5th, 2018
聊过->经过。就是qw = K.dot(q, self.kernel)。
September 6th, 2018
您好,
你的代码非常值得学习。
我想要跑你的代码,可是缺少训练语料。不知您是否可以分享部分语料呢?谢谢您
September 6th, 2018
你好,我看别人的seq2seq图都是encoder端输出一个向量然后连接到decoder,而你的好像是将encoder的每个输出都拿过来合并到一起?是这样的吗,还是我理解错了
第一个图不就是encoder端输出一个向量然后连接到decoder了吗~可能连接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September 9th, 2018
想请教一下,有一些场景是用字向量,有一些场景你是用词向量的,这样的场景分界线是什么?
September 9th, 2018
苏神,请教一下,这段代码是不是写的有点问题,定义to_one_hot的貌似看不出来标题和内容有什么关联,如果有关联是不是应该写成 x = K.sum(y_mask * x, 1, keepdims=True)
x_mask = Lambda(lambda x: K.cast(K.greater(K.expand_dims(x, 2), 0), 'float32'))(x)
y_mask = Lambda(lambda x: K.cast(K.greater(K.expand_dims(x, 2), 0), 'float32'))(y)
def to_one_hot(x): # 输出一个词表大小的向量,来标记该词是否在文章出现过
x, x_mask = x
x = K.cast(x, 'int32')
x = K.one_hot(x, len(chars)+4)
x = K.sum(x_mask * x, 1, keepdims=True)
x = K.cast(K.greater(x, 0.5), 'float32')
return x
哪里有问题?
文章说得很清楚了,注释也很清楚,我就是要得到标记向量(0/1向量),标记这个词有没有在文章中出现过呀。
而且y_mask和x根本就不能乘,会直接报错。你实验过了吗?
所谓先验分布,就是指仅仅通过“文章的词集”来算出来的分布,不考虑基于文章本身的推理。
抱歉,没有太看明白, 你这边定义的X应该是文章的向量, Y是标题的向量,定义的 to_one_hot(x) 里面没有看出X与Y有什么关联。 另外x_mask也只和X有关联,所以冒昧的和你请教一下。
to_one_hot(x)标记出了词表中的哪些词在文章中出现过。
跟y的关联就是:“y中的词很可能在x中出现过”,所以to_one_hot(x)这个标记就可能对预测y有帮助。这是一个先验知识:标题的词很可能在文章中出现过。
举个例子:假如警察推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在广州”,那么警察先把全国的人口列表拿出来,然后广州的人标记1,非广州标记0,这个操作就相当于to_one_hot(x),你说这个标记会不会对破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