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Nov

6个派生优化器的简单介绍及其实现

优化器可能是深度学习最“玄学”的一个模块之一了:有时候换一个优化器就能带来明显的提升,有时候别人说提升很多的优化器用到自己的任务上却一丁点用都没有,理论性质好的优化器不一定工作得很好,纯粹拍脑袋而来的优化器也未必就差了。但不管怎样,优化器终究也为热爱“深度炼丹”的同学提供了多一个选择。

近几年来,关于优化器的工作似乎也在慢慢增多,很多论文都提出了对常用优化器(尤其是Adam)的大大小小的改进。本文就汇总一些优化器工作或技巧,并统一给出了代码实现,供读者有需调用。

基本形式

所谓“派生”,就是指相关的技巧都是建立在已有的优化器上的,任意一个已有的优化器都可以用上这些技巧,从而变成一个新的优化器。

已有的优化器的基本形式为: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boldsymbol{g}_t =&\, \nabla_{\boldsymbol{\theta}} L\\
\boldsymbol{h}_t =&\, f(\boldsymbol{g}_{\leq t})\\
\boldsymbol{\theta}_{t+1} =&\, \boldsymbol{\theta}_t - \gamma \boldsymbol{h}_t
\end{aligned}\end{equation}
其中$\boldsymbol{g}_t$即梯度,而$\boldsymbol{g}_{\leq t}$指的是截止到当前步的所有梯度信息,它们经过某种运算$f$(比如累积动量、累积二阶矩校正学习率等)后得到$\boldsymbol{h}_t$,然后由$\boldsymbol{h}_t$来更新参数,这里的$\gamma$就是指学习率。

点击阅读全文...

24 Jun

VQ-VAE的简明介绍:量子化自编码器

印象中很早之前就看到过VQ-VAE,当时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最近有两件事情重新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一是VQ-VAE-2实现了能够匹配BigGAN的生成效果(来自机器之心的报道);二是我最近看一篇NLP论文《Unsupervised Paraphrasing without Translation》时发现里边也用到了VQ-VAE。这两件事情表明VQ-VAE应该是一个颇为通用和有意思的模型,所以我决定好好读读它。

个人复现的VQ-VAE在CelebA上的重构效果。可以留意到细节保留得还不错,但稍微放大后能留意到仍有一些模糊感。

个人复现的VQ-VAE在CelebA上的重构效果。可以留意到细节保留得还不错,但稍微放大后能留意到仍有一些模糊感。

点击阅读全文...

8 Jul

用时间换取效果:Keras梯度累积优化器

现在Keras中你也可以用小的batch size实现大batch size的效果了——只要你愿意花$n$倍的时间,可以达到$n$倍batch size的效果,而不需要增加显存。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ojone/accum_optimizer_for_keras

扯淡

在一两年之前,做NLP任务都不用怎么担心OOM问题,因为相比CV领域的模型,其实大多数NLP模型都是很浅的,极少会显存不足。幸运或者不幸的是,Bert出世了,然后火了。Bert及其后来者们(GPT-2、XLNET等)都是以足够庞大的Transformer模型为基础,通过足够多的语料预训练模型,然后通过fine tune的方式来完成特定的NLP任务。

点击阅读全文...

16 Jul

“让Keras更酷一些!”:层中层与mask

这一篇“让Keras更酷一些!”将和读者分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层中层”,顾名思义,是在Keras中自定义层的时候,重用已有的层,这将大大减少自定义层的代码量;另外一部分就是应读者所求,介绍一下序列模型中的mask原理和方法。

层中层

《“让Keras更酷一些!”:精巧的层与花式的回调》一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Keras自定义层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步骤是定义buildcall两个函数,其中build负责创建可训练的权重,而call则定义具体的运算。

拒绝重复劳动

经常用到自定义层的读者可能会感觉到,在自定义层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重复劳动,比如我们想要增加一个线性变换,那就要在build中增加一个kernelbias变量(还要自定义变量的初始化、正则化等),然后在call里边用K.dot来执行,有时候还需要考虑维度对齐的问题,步骤比较繁琐。但事实上,一个线性变换其实就是一个不加激活函数的Dense层罢了,如果在自定义层时能重用已有的层,那显然就可以大大节省代码量了。

点击阅读全文...

21 Jul

思考:两个椭圆片能粘合成一个立体吗?

前两周又在群里看到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两个同样大小的椭圆片可以沿着它们的长轴弯曲,沿着边缘线粘贴,能完美地贴合成一个封闭立体吗?问题来源于知乎《两个椭圆片可否以柱面弯曲边缘完美贴合?》

两个椭圆片粘合图示(截取自知乎上提问的图示)

两个椭圆片粘合图示(截取自知乎上提问的图示)

问题可以用只言片语表达清楚,甚至普通读者都能理解,而问题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符合了一个漂亮的问题的条件,所以也就吸引了笔者陆陆续续思考了好多天,最终在昨天算是给出了这类问题通用的列方程思路和数值求解方案,而今天则完成了理论证明,确认两个相同椭圆片总是可以完美贴合

点击阅读全文...

30 Jul

Keras实现两个优化器:Lookahead和LazyOptimizer

最近用Keras实现了两个优化器,也算是有点实现技巧,遂放在一起写篇文章简介一下(如果只有一个的话我就不写了)。这两个优化器的名字都挺有意思的,一个是look ahead(往前看?),一个是lazy(偷懒?),难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优化思路么?非也非也~只能说发明者们起名字太有创意了。

Lookahead

首先登场的是Lookahead优化器,它源于论文《Lookahead Optimizer: k steps forward, 1 step back》,是最近才提出来的优化器,有意思的是大牛Hinton和Adam的作者之一Jimmy Ba也出现在了论文作者列表当中,有这两个大神加持,这个优化器的出现便吸引了不少目光。

点击阅读全文...

3 Sep

百度实体链接比赛后记:行为建模和实体链接

前几个月曾参加了百度的实体链接比赛,这是CCKS2019的评测任务之一,官方称之为“实体链指”,比赛于前几个星期完全结束。笔者最终的F1是0.78左右(冠军是0.80),排在第14名,成绩并不突出(唯一的特色是模型很轻量级,GTX1060都可以轻松跑起来),所以本文只是纯粹的记录过程,大牛们请一笑置之~

本文的实体链接模型总图(可以点击查看大图)

本文的实体链接模型总图(可以点击查看大图)

赛题介绍

所谓实体链接,主要指的是在已有一个知识库的情况下,预测输入query的某个实体对应知识库id。也就是说,知识库里边记录了很多实体,对于同一个名字的实体可能会有多个解释,每个解释用一个唯一id编号,我们要做的就是预测query中的实体究竟对应哪一个解释(id)。这是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的必要步骤。

点击阅读全文...

31 Oct

从去噪自编码器到生成模型

在我看来,几大顶会之中,ICLR的论文通常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它们的选题和风格基本上都比较轻松活泼、天马行空,让人有脑洞大开之感。所以,ICLR 2020的投稿论文列表出来之后,我也抽时间粗略过了一下这些论文,确实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工作。

其中,我发现了两篇利用去噪自编码器的思想做生成模型的论文,分别是《Learning Generative Models using Denoising Density Estimators》《Annealed Denoising Score Matching: Learning Energy-Based Models in High-Dimensional Spaces》。由于常规做生成模型的思路我基本都有所了解,所以这种“别具一格”的思路就引起了我的兴趣。细读之下,发现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做法又有所不同,最终的落脚点又是一样的,颇有“一题多解”的美妙,遂将这两篇论文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一翻。

fashion mnist、CelebA、cifar10上的生成效果

fashion mnist、CelebA、cifar10上的生成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