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as实现两个优化器:Lookahead和LazyOptimizer
By 苏剑林 | 2019-07-30 | 47151位读者 | 引用最近用Keras实现了两个优化器,也算是有点实现技巧,遂放在一起写篇文章简介一下(如果只有一个的话我就不写了)。这两个优化器的名字都挺有意思的,一个是look ahead(往前看?),一个是lazy(偷懒?),难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优化思路么?非也非也~只能说发明者们起名字太有创意了。
Lookahead
首先登场的是Lookahead优化器,它源于论文《Lookahead Optimizer: k steps forward, 1 step back》,是最近才提出来的优化器,有意思的是大牛Hinton和Adam的作者之一Jimmy Ba也出现在了论文作者列表当中,有这两个大神加持,这个优化器的出现便吸引了不少目光。
重新写了之前的新词发现算法:更快更好的新词发现
By 苏剑林 | 2019-09-09 | 97387位读者 | 引用新词发现是NLP的基础任务之一,主要是希望通过无监督发掘一些语言特征(主要是统计特征),来判断一批语料中哪些字符片段可能是一个新词。本站也多次围绕“新词发现”这个话题写过文章,比如:
在这些文章之中,笔者觉得理论最漂亮的是《基于语言模型的无监督分词》,而作为新词发现算法来说综合性能比较好的应该是《更好的新词发现算法》,本文就是复现这篇文章的新词发现算法。
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
By 苏剑林 | 2019-09-18 | 332557位读者 | 引用相信近一年来(尤其是近半年来),大家都能很频繁地看到各种Transformer相关工作(比如Bert、GPT、XLNet等等)的报导,连同各种基础评测任务的评测指标不断被刷新。同时,也有很多相关的博客、专栏等对这些模型做科普和解读。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不仅要在“是什么”这个层面去理解这些工作,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仅仅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包括“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比如,在谈到XLNet的乱序语言模型时,我们或许已经从诸多介绍中明白了乱序语言模型的好处,那不妨更进一步思考一下:
为什么Transformer可以实现乱序语言模型?是怎么实现的?RNN可以实现吗?
本文从对Attention矩阵进行Mask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众多Transformer模型可以玩得如此“出彩”的基本原因,正如标题所述“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这是各种花式Transformer模型的重要“门道”之一。
读完本文,你或许可以了解到:
1、Attention矩阵的Mask方式与各种预训练方案的关系;
2、直接利用预训练的Bert模型来做Seq2Seq任务。
抛开约束,增强模型:一行代码提升albert表现
By 苏剑林 | 2020-01-29 | 81208位读者 | 引用CRF用过了,不妨再了解下更快的MEMM?
By 苏剑林 | 2020-02-24 | 49037位读者 | 引用HMM、MEMM、CRF被称为是三大经典概率图模型,在深度学习之前的机器学习时代,它们被广泛用于各种序列标注相关的任务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到了深度学习时代,HMM和MEMM似乎都“没落”了,舞台上就只留下CRF。相信做NLP的读者朋友们就算没亲自做过也会听说过BiLSTM+CRF做中文分词、命名实体识别等任务,却几乎没有听说过BiLSTM+HMM、BiLSTM+MEMM的,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番MEMM,并且通过与CRF的对比,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概率图模型的思想与设计。
模型推导
MEMM全称Maximum Entropy Markov Model,中文名可译为“最大熵马尔可夫模型”。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可能会吓退80%的初学者:最大熵还没搞懂,马尔可夫也不认识,这两个合起来怕不是天书?而事实上,不管是MEMM还是CRF,它们的模型都远比它们的名字来得简单,它们的概念和设计都非常朴素自然,并不难理解。
突破瓶颈,打造更强大的Transformer
By 苏剑林 | 2020-04-13 | 128444位读者 | 引用自《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发布后,基于Multi-Head Attention的Transformer模型开始流行起来,而去年发布的BERT模型更是将Transformer模型的热度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当然,技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改进的工作也相继涌现:有改进预训练任务的,比如XLNET的PLM、ALBERT的SOP等;有改进归一化的,比如Post-Norm向Pre-Norm的改变,以及T5中去掉了Layer Norm里边的beta参数等;也有改进模型结构的,比如Transformer-XL等;有改进训练方式的,比如ALBERT的参数共享等;...
以上的这些改动,都是在Attention外部进行改动的,也就是说它们都默认了Attention的合理性,没有对Attention本身进行改动。而本文我们则介绍关于两个新结果:它们针对Multi-Head Attention中可能存在建模瓶颈,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来改进Multi-Head Attention。两篇论文都来自Google,并且做了相当充分的实验,因此结果应该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了。
再小也不能小key_size
第一个结果来自文章《Low-Rank Bottleneck in Multi-head Attention Models》,它明确地指出了Multi-Head Attention里边的表达能力瓶颈,并提出通过增大key_size的方法来缓解这个瓶颈。
AdaFactor优化器浅析(附开源实现)
By 苏剑林 | 2020-03-23 | 85614位读者 | 引用自从GPT、BERT等预训练模型流行起来后,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模型越做越大,因为更大的模型配合更充分的预训练通常能更有效地刷榜。不过,理想可以无限远,现实通常很局促,有时候模型太大了,大到哪怕你拥有了大显存的GPU甚至TPU,依然会感到很绝望。比如GPT2最大的版本有15亿参数,最大版本的T5模型参数量甚至去到了110亿,这等规模的模型,哪怕在TPU集群上也没法跑到多大的batch size。
这时候通常要往优化过程着手,比如使用混合精度训练(tensorflow下还可以使用一种叫做bfloat16的新型浮点格式),即省显存又加速训练;又或者使用更省显存的优化器,比如RMSProp就比Adam更省显存。本文则介绍AdaFactor,一个由Google提出来的新型优化器,首发论文为《Adafactor: Adaptive Learning Rates with Sublinear Memory Cost》。AdaFactor具有自适应学习率的特性,但比RMSProp还要省显存,并且还针对性地解决了Adam的一些缺陷。
Adam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常用的Adam优化器的更新过程。设$t$为迭代步数,$\alpha_t$为当前学习率,$L(\theta)$是损失函数,$\theta$是待优化参数,$\epsilon$则是防止溢出的小正数,那么Adam的更新过程为
EAE:自编码器 + BN + 最大熵 = 生成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4-20 | 59098位读者 | 引用生成模型一直是笔者比较关注的主题,不管是NLP和CV的生成模型都是如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一个新颖的生成模型,来自论文《Batch norm with entropic regularization turns deterministic autoencoders into generative models》,论文中称之为EAE(Entropic AutoEncoder)。它要做的事情给变分自编码器(VAE)基本一致,最终效果其实也差不多(略优),说它新颖并不是它生成效果有多好,而是思路上的新奇,颇有别致感。此外,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还将学习一种统计量的估计方法——$k$邻近方法,这是一种很有用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自编码器vs生成模型
普通的自编码器是一个“编码-解码”的重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loss一般为
\begin{equation}L_{AE}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left\Vert x - \hat{x}\right\Vert^2\right]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left\Vert x - D(E(x))\right\Vert^2\right]\end{equation}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