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章:将Attention视为平方复杂度的RNN
By 苏剑林 | 2024-03-18 | 45584位读者 | 引用近年来,RNN由于其线性的训练和推理效率,重新吸引了不少研究人员和用户的兴趣,隐约有“文艺复兴”之势,其代表作有RWKV、RetNet、Mamba等。当将RNN用于语言模型时,其典型特点就是每步生成都是常数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从整个序列看来就是常数的空间复杂度和线性的时间复杂度。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相比于Attention动态增长的KV Cache,RNN的常数空间复杂度通常也让人怀疑记忆容量有限,在Long Context上的效果很难比得上Attention。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表明Causal Attention可以重写成RNN的形式,并且它的每一步生成理论上也能够以$\mathcal{O}(1)$的空间复杂度进行(代价是时间复杂度非常高,远超平方级)。这表明Attention的优势(如果有的话)是靠计算堆出来的,而不是直觉上的堆内存,它跟RNN一样本质上都是常数量级的记忆容量(记忆瓶颈)。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二):信噪比与大图生成(上)
By 苏剑林 | 2024-04-08 | 48340位读者 | 引用盘点主流的图像扩散模型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当前多数做高分辨率图像生成(下面简称“大图生成”)的工作,都是先通过Encoder变换到Latent空间进行的(即LDM,Latent Diffusion Model),直接在原始Pixel空间训练的扩散模型,大多数分辨率都不超过64*64,而恰好,LDM通过AutoEncoder变换后的Latent,大小通常也不超过64*64。这就自然引出了一系列问题:扩散模型是不是对于高分辨率生成存在固有困难?能否在Pixel空间直接生成高分辨率图像?
论文《Simple diffusion: End-to-end diffusion for high resolution images》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它通过“信噪比”分析了大图生成的困难,并以此来优化noise schdule,同时提出只需在最低分辨率feature上对架构进行scale up、多尺度Loss等技巧来保证训练效率和效果,这些改动使得原论文成功在Pixel空间上训练了分辨率高达1024*1024的图像扩散模型。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7、多模态位置编码的简单思考
By 苏剑林 | 2024-03-29 | 61587位读者 | 引用在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2、博采众长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笔者提出了旋转位置编码(RoPE)——通过绝对位置的形式实现相对位置编码的方案。一开始RoPE是针对一维序列如文本、音频等设计的(RoPE-1D),后来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4、二维位置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我们将它推广到了二维序列(RoPE-2D),这适用于图像的ViT。然而,不管是RoPE-1D还是RoPE-2D,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单一模态,即纯文本或者纯图像输入场景,那么对于多模态如图文混合输入场景,RoPE该做如何调整呢?
笔者搜了一下,发现鲜有工作讨论这个问题,主流的做法似乎都是直接展平所有输入,然后当作一维输入来应用RoPE-1D,因此连RoPE-2D都很少见。且不说这种做法会不会成为图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时的效果瓶颈,它终究是显得不够优雅。所以,接下来我们试图探寻两者的一个自然结合。
旋转位置
RoPE名称中的“旋转”一词,来源于旋转矩阵$\boldsymbol{\mathcal{R}}_n=\begin{pmatrix}\cos n\theta & -\sin n\theta\\ \sin n\theta & \cos n\theta\end{pmatrix}$,它满足
\begin{equation}\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mathcal{R}}_{n-m}\end{equation}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四):少走捷径,更快到达
By 苏剑林 | 2024-04-23 | 31623位读者 | 引用如何减少采样步数同时保证生成质量,是扩散模型应用层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其中,《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四):DDIM = 高观点DDPM》介绍的DDIM可谓是加速采样的第一次尝试。后来,《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五):一般框架之SDE篇》、《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五):一般框架之ODE篇》等所介绍的工作将扩散模型与SDE、ODE联系了起来,于是相应的数值积分技术也被直接用于扩散模型的采样加速,其中又以相对简单的ODE加速技术最为丰富,我们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一):中值定理加速ODE采样》也介绍过一例。
这篇文章我们介绍另一个特别简单有效的加速技巧——Skip Tuning,出自论文《The Surprising Effectiveness of Skip-Tuning in Diffusion Sampling》,准确来说它是配合已有的加速技巧使用,来一步提高采样质量,这就意味着在保持相同采样质量的情况下,它可以进一步压缩采样步数,从而实现加速。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五):基于恒等式的蒸馏(上)
By 苏剑林 | 2024-05-01 | 49246位读者 | 引用今天我们分享一下论文《Score identity Distillation: Exponentially Fast Distillation of Pretrained Diffusion Models for One-Step Generation》,顾名思义,这是一篇探讨如何更快更好地蒸馏扩散模型的新论文。
即便没有做过蒸馏,大家应该也能猜到蒸馏的常规步骤:随机采样大量输入,然后用扩散模型生成相应结果作为输出,用这些输入输出作为训练数据对,来监督训练一个新模型。然而,众所周知作为教师的原始扩散模型通常需要多步(比如1000步)迭代才能生成高质量输出,所以且不论中间训练细节如何,该方案的一个显著缺点是生成训练数据太费时费力。此外,蒸馏之后的学生模型通常或多或少都有效果损失。
有没有方法能一次性解决这两个缺点呢?这就是上述论文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8、RoPE的底数选择原则
By 苏剑林 | 2024-05-29 | 143976位读者 | 引用我们知道,在RoPE中频率的计算公式为$\theta_i = b^{-2i/d}$,底数$b$默认值为10000。目前Long Context的主流做法之一是,先在$b=10000$上用短文本预训练,然后调大$b$并在长文本微调,其出发点是《Transformer升级之路:10、RoPE是一种β进制编码》里介绍的NTK-RoPE,它本身有较好长度外推性,换用更大的$b$再微调相比不加改动的微调,起始损失更小,收敛也更快。该过程给人的感觉是:调大$b$完全是因为“先短后长”的训练策略,如果一直都用长文本训练似乎就没必要调大$b$了?
上周的论文《Base of RoPE Bounds Context Length》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基于一个期望性质研究了$b$的下界,由此指出更大的训练长度本身就应该选择更大的底数,与训练策略无关。整个分析思路颇有启发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鉴一番。
通向概率分布之路:盘点Softmax及其替代品
By 苏剑林 | 2024-06-14 | 28176位读者 | 引用不论是在基础的分类任务中,还是如今无处不在的注意力机制中,概率分布的构建都是一个关键步骤。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n$维的任意向量,转换为一个$n$元的离散型概率分布。众所周知,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Softmax,它是指数归一化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直观,同时也伴有很多优良性质,从而成为大部分场景下的“标配”。
尽管如此,Softmax在某些场景下也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比如不够稀疏、无法绝对等于零等,因此很多替代品也应运而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单总结一下Softmax的相关性质,并盘点和对比一下它的部分替代方案。
Softmax回顾
首先引入一些通用记号:$\boldsymbol{x} = (x_1,x_2,\cdots,x_n)\in\mathbb{R}^n$是需要转为概率分布的$n$维向量,它的分量可正可负,也没有限定的上下界。$\Delta^{n-1}$定义为全体$n$元离散概率分布的集合,即
\begin{equation}\Delta^{n-1} = \left\{\boldsymbol{p}=(p_1,p_2,\cdots,p_n)\left|\, p_1,p_2,\cdots,p_n\geq 0,\sum_{i=1}^n p_i = 1\right.\right\}\end{equation}
之所以标注$n-1$而不是$n$,是因为约束$\sum\limits_{i=1}^n p_i = 1$定义了$n$维空间中的一个$n-1$维子平面,再加上$p_i\geq 0$的约束,$(p_1,p_2,\cdots,p_n)$的集合就只是该平面的一个子集,即实际维度只有$n-1$。
“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思路浅谈(二):自回归
By 苏剑林 | 2024-07-08 | 53920位读者 | 引用这篇文章我们继续来闭门造车,分享一下笔者最近对多模态学习的一些新理解。
在前文《“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思路浅谈(一):无损输入》中,我们强调了无损输入对于理想的多模型模态的重要性。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当前基于VQ-VAE、VQ-GAN等将图像离散化的主流思路就存在能力瓶颈,因为只需要简单计算一下信息熵就可以表明离散化必然会有严重的信息损失,所以更有前景或者说更长远的方案应该是输入连续型特征,比如直接将图像的原始像素特征Patchify后输入到模型中。
然而,连续型输入对于图像理解自然简单,但对图像生成来说则引入了额外的困难,因为非离散化无法直接套用文本的自回归框架,多少都要加入一些新内容如扩散,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如何进行多模态的自回归学习与生成。当然,非离散化只是表面的困难,更艰巨的部份还在后头...
无损含义
首先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无损的含义。无损并不是指整个计算过程中一丁点损失都不能有,这不现实,也不符合我们所理解的深度学习的要义——在2015年的文章《闲聊: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我们就提到过,深度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信息损失。所以,这里无损的含义很简单,单纯是希望作为模型的输入来说尽可能无损。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