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自编码器(三):这样做为什么能成?
By 苏剑林 | 2018-04-03 | 184711位读者 | 引用话说我觉得我自己最近写文章都喜欢长篇大论了,而且扎堆地来~之前连续写了三篇关于Capsule的介绍,这次轮到VAE了,本文是VAE的第三篇探索,说不准还会有第四篇~不管怎么样,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问题都想清楚。尤其是对于VAE这种新奇的建模思维来说,更加值得细细地抠。
这次我们要关心的一个问题是:VAE为什么能成?
估计看VAE的读者都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读了VAE的介绍,然后云里雾里的,感觉像自编码器又不像自编码器的,反复啃了几遍文字并看了源码之后才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第二个阶段就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再去细读VAE的原理,诸如隐变量模型、KL散度、变分推断等等,细细看下去,发现虽然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居然都能看明白了。
这时候读者可能就进入第三个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会有诸多疑问,尤其是可行性的疑问:“为什么它这样反复折腾,最终出来模型是可行的?我也有很多想法呀,为什么我的想法就不行?”
前文之要
让我们再不厌其烦地回顾一下前面关于VAE的一些原理。
VAE希望通过隐变量分解来描述数据$X$的分布
$$p(x)=\int p(x|z)p(z)dz,\quad p(x,z) = p(x|z)p(z)\tag{1}$$
最小熵原理(一):无监督学习的原理
By 苏剑林 | 2018-04-18 | 84815位读者 | 引用话在开头
在深度学习等端到端方案已经逐步席卷NLP的今天,你是否还愿意去思考自然语言背后的基本原理?我们常说“文本挖掘”,你真的感受到了“挖掘”的味道了吗?
无意中的邂逅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无监督句法分析的文章,继而从它的参考文献中发现了论文《Redundancy Reduction as a Strategy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这篇论文介绍了如何从去掉空格的英文文章中将英文单词复原。对应到中文,这不就是词库构建吗?于是饶有兴致地细读了一番,发现论文思路清晰、理论完整、结果漂亮,让人赏心悦目。
尽管现在看来,这篇论文的价值不是很大,甚至其结果可能已经被很多人学习过了,但是要注意:这是一篇1993年的论文!在PC机还没有流行的年代,就做出了如此前瞻性的研究。虽然如今深度学习流行,NLP任务越做越复杂,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对NLP原理的真正了解,还不一定超过几十年前的前辈们多少。
这篇论文是通过“去冗余”(Redundancy Reduction)来实现无监督地构建词库的,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去冗余”就是信息熵的最小化。无监督句法分析那篇文章也指出“信息熵最小化是无监督的NLP的唯一可行的方案”。我进而学习了一些相关资料,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了一番,发现这个评论确实是耐人寻味。我觉得,不仅仅是NLP,信息熵最小化很可能是所有无监督学习的根本。
最小熵原理(二):“当机立断”之词库构建
By 苏剑林 | 2018-04-24 | 81381位读者 | 引用在本文,我们介绍“套路宝典”第一式——“当机立断”:1、导出平均字信息熵的概念,然后基于最小熵原理推导出互信息公式;2、并且完成词库的无监督构建、给出一元分词模型的信息熵诠释,从而展示有关生成套路、识别套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这既是最小熵原理的第一个使用案例,也是整个“套路宝典”的总纲。
你练或者不练,套路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为什么需要词语
从上一篇文章可以看到,假设我们根本不懂中文,那么我们一开始会将中文看成是一系列“字”随机组合的字符串,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上下文是有联系的,它并不是“字”的随机组合,它应该是“套路”的随机组合。于是为了减轻我们的记忆成本,我们会去挖掘一些语言的“套路”。第一个“套路”,是相邻的字之间的组合定式,这些组合定式,也就是我们理解的“词”。
平均字信息熵
假如有一批语料,我们将它分好词,以词作为中文的单位,那么每个词的信息量是$-\log p_w$,因此我们就可以计算记忆这批语料所要花费的时间为
$$-\sum_{w\in \text{语料}}\log p_w\tag{2.1}$$
这里$w\in \text{语料}$是对语料逐词求和,不用去重。如果不分词,按照字来理解,那么需要的时间为
$$-\sum_{c\in \text{语料}}\log p_c\tag{2.2}$$
【致敬】费曼诞辰100年
By 苏剑林 | 2018-05-11 | 30400位读者 | 引用简明条件随机场CRF介绍(附带纯Keras实现)
By 苏剑林 | 2018-05-18 | 321677位读者 | 引用笔者去年曾写过博文《果壳中的条件随机场(CRF In A Nutshell)》,以一种比较粗糙的方式介绍了一下条件随机场(CRF)模型。然而那篇文章显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介绍不够清晰,也不够完整,还没有实现,在这里我们重提这个模型,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成。
本文是对CRF基本原理的一个简明的介绍。当然,“简明”是相对而言中,要想真的弄清楚CRF,免不了要提及一些公式,如果只关心调用的读者,可以直接移到文末。
图示
按照之前的思路,我们依旧来对比一下普通的逐帧softmax和CRF的异同。
逐帧softmax
CRF主要用于序列标注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给序列中的每一帧都进行分类,既然是分类,很自然想到将这个序列用CNN或者RNN进行编码后,接一个全连接层用softmax激活,如下图所示
厨房,菜市场,其实都是武林
By 苏剑林 | 2018-05-21 | 39334位读者 | 引用最小熵原理(三):“飞象过河”之句模版和语言结构
By 苏剑林 | 2018-05-30 | 58745位读者 | 引用在前一文《最小熵原理(二):“当机立断”之词库构建》中,我们以最小熵原理为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推导,最终得到$(2.15)$和$(2.17)$式,它告诉我们两个互信息比较大的元素我们应该将它们合并起来,这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于是利用这一原理,我们通过邻字互信息来实现了词库的无监督生成。
由字到词、由词到词组,考察的是相邻的元素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好“套路”。可是套路为什么非得要相邻的呢?当然不一定相邻,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不仅仅会学习到词语、词组,还要学习到“固定搭配”,也就是说词语怎么运用才是合理的,这是语法的体现,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希望最终能达到一定的无监督句法分析的效果。
由于这次我们考虑的是跨邻词的语言关联,因此我给它起个名字为“飞象过河”,正是
“套路宝典”第二式——“飞象过河”
语言结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语法,他们脑海里就只有一些“固定搭配”、“定式”,或者更正式一点可以叫“模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模版来说出合理的话来。而不同的人的说话模版可能有所不同,这就是个人的说话风格,甚至是“口头禅”。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