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五):一般框架之SDE篇
By 苏剑林 | 2022-08-03 | 177470位读者 | 引用在写生成扩散模型的第一篇文章时,就有读者在评论区推荐了宋飏博士的论文《Score-Based Generative Modeling through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可以说该论文构建了一个相当一般化的生成扩散模型理论框架,将DDPM、SDE、ODE等诸多结果联系了起来。诚然,这是一篇好论文,但并不是一篇适合初学者的论文,里边直接用到了随机微分方程(SDE)、Fokker-Planck方程、得分匹配等大量结果,上手难度还是颇大的。
不过,在经过了前四篇文章的积累后,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去学习一下这篇论文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尝试从尽可能少的理论基础出发,尽量复现原论文中的推导结果。
随机微分
在DDPM中,扩散过程被划分为了固定的$T$步,还是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的类比来说,就是“拆楼”和“建楼”都被事先划分为了$T$步,这个划分有着相当大的人为性。事实上,真实的“拆”、“建”过程应该是没有刻意划分的步骤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变换过程,可以用随机微分方程(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DE)来描述。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六):一般框架之ODE篇
By 苏剑林 | 2022-08-08 | 100929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五):一般框架之SDE篇》中,我们对宋飏博士的论文《Score-Based Generative Modeling through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做了基本的介绍和推导。然而,顾名思义,上一篇文章主要涉及的是原论文中SDE相关的部分,而遗留了被称为“概率流ODE(Probability flow ODE)”的部分内容,所以本文对此做个补充分享。
事实上,遗留的这部分内容在原论文的正文中只占了一小节的篇幅,但我们需要新开一篇文章来介绍它,因为笔者想了很久后发现,该结果的推导还是没办法绕开Fokker-Planck方程,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篇幅来介绍Fokker-Planck方程,然后才能请主角ODE登场。
再次反思
我们来大致总结一下上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我们通过SDE来定义了一个前向过程(“拆楼”):
\begin{equation}d\boldsymbol{x} = \boldsymbol{f}_t(\boldsymbol{x}) dt + g_t d\boldsymbol{w}\label{eq:sde-forward}\end{equation}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二):“硬刚”扩散ODE
By 苏剑林 | 2022-09-28 | 65026位读者 | 引用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五):一般框架之SDE篇》中,我们从SDE的角度理解了生成扩散模型,然后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六):一般框架之ODE篇》中,我们知道SDE对应的扩散模型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ODE模型。无独有偶,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四):DDIM = 高观点DDPM》中我们也知道原本随机采样的DDPM模型中,也隐含了一个确定性的采样过程DDIM,它的连续极限也是一个ODE。
细想上述过程,可以发现不管是“DDPM→DDIM”还是“SDE→ODE”,都是从随机采样模型过渡到确定性模型,而如果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ODE,那么该过程未免显得有点“迂回”了。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给出ODE扩散模型的直接推导,并揭示了它与雅可比行列式、热传导方程等内容的联系。
微分方程
像GAN这样的生成模型,它本质上是希望找到一个确定性变换,能将从简单分布(如标准正态分布)采样出来的随机变量,变换为特定数据分布的样本。flow模型也是生成模型之一,它的思路是反过来,先找到一个能将数据分布变换简单分布的可逆变换,再求解相应的逆变换来得到一个生成模型。
简单做了个Logo~
By 苏剑林 | 2014-06-30 | 25718位读者 | 引用百科翻译:草原上的狐狸(Swift Fox)
By 苏剑林 | 2009-07-07 | 36334位读者 | 引用百科翻译:臭氧的性质
By 苏剑林 | 2009-07-08 | 23629位读者 | 引用臭氧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臭氧,我们都会死于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之下!这里翻译了一些关于臭氧的信息,来源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Ozone,中文维基为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7%AD%E6%B0%A7&variant=zh-cn
臭氧,英文名为Ozone或trioxygen,化学式$O_3$,每个臭氧分子含有3个氧原子,属于三原子分子。与氧气是同素异形体(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结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但比氧气更不稳定。在地表上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对人和动物的呼吸道系统会产生有害影响。而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则能够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地球的生物不受过量紫外线的侵害。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