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Keras更酷一些!”:随意的输出和灵活的归一化
By 苏剑林 | 2019-01-27 | 100920位读者 | 引用继续“让Keras更酷一些!”系列,让Keras来得更有趣些吧~
这次围绕着Keras的loss、metric、权重和进度条进行展开。
可以不要输出
一般我们用Keras定义一个模型,是这样子的:
x_in = Input(shape=(784,))
x = x_in
x = Dense(100, activation='relu')(x)
x = 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Model(x_in, x)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
optimizer='adam',
metrics=['accuracy'])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5)
从Wasserstein距离、对偶理论到WGAN
By 苏剑林 | 2019-01-20 | 207353位读者 | 引用2017年的时候笔者曾写过博文《互怼的艺术:从零直达WGAN-GP》,从一个相对通俗的角度来介绍了WGAN,在那篇文章中,WGAN更像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结果,而实际上跟Wasserstein距离没有多大关系。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再从更数学化的视角来讨论一下WGAN。当然,本文并不是纯粹地讨论GAN,而主要侧重于Wasserstein距离及其对偶理论的理解。本文受启发于著名的国外博文《Wasserstein GAN and the Kantorovich-Rubinstein Duality》,内容跟它大体上相同,但是删除了一些冗余的部分,对不够充分或者含糊不清的地方作了补充。不管怎样,在此先对前辈及前辈的文章表示致敬。
(注:完整理解本文,应该需要多元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基础知识。还有,本文确实长,数学公式确实多,但是,真的不复杂、不难懂,大家不要看到公式就吓怕了~)
巧断梯度:单个loss实现GAN模型
By 苏剑林 | 2019-02-22 | 44767位读者 | 引用我们知道普通的模型都是搭好架构,然后定义好loss,直接扔给优化器训练就行了。但是GAN不一样,一般来说它涉及有两个不同的loss,这两个loss需要交替优化。现在主流的方案是判别器和生成器都按照1:1的次数交替训练(各训练一次,必要时可以给两者设置不同的学习率,即TTUR),交替优化就意味我们需要传入两次数据(从内存传到显存)、执行两次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如果我们能把这两步合并起来,作为一步去优化,那么肯定能节省时间的,这也就是GAN的同步训练。
(注:本文不是介绍新的GAN,而是介绍GAN的新写法,这只是一道编程题,不是一道算法题~)
如果在TF中
非对抗式生成模型GLANN的简单介绍
By 苏剑林 | 2019-02-26 | 66968位读者 | 引用前段时间看到facebook发表了一个非对抗的生成模型GLANN(去年12月挂在arxiv上),号称用非对抗的方式也能生成1024的高清人脸,于是饶有兴致地阅读了一番,确实有点收获,但也有点失望。至于为啥失望,大家阅读下去就明白了。
原论文:《Non-Adversarial Image Synthesis with Generative Latent Nearest Neighbors》
机器之心介绍:《为什么让GAN一家独大?Facebook提出非对抗式生成方法GLANN》
效果图:
圆周率节快乐!|| 原来已经写了十年博客~
By 苏剑林 | 2019-03-14 | 74332位读者 | 引用细水长flow之可逆ResNet:极致的暴力美学
By 苏剑林 | 2019-03-21 | 110521位读者 | 引用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个非常“暴力”的模型:可逆ResNet。
为什么一个模型可以可以用“暴力”来形容呢?当然是因为它确实非常暴力:它综合了很多数学技巧,活生生地(在一定约束下)把常规的ResNet模型搞成了可逆的!
模型出自《Invertible Residual Networks》,之前在机器之心也报导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简单欣赏一下它的原理和内容。
可逆模型的点滴
为什么要研究可逆ResNet模型?它有什么好处?以前没有人研究过吗?
可逆的好处
可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是信息无损的,意味着它或许可以用来做更好的分类网络,意味着可以直接用最大似然来做生成模型,而且得益于ResNet强大的能力,意味着它可能有着比之前的Glow模型更好的表现~总而言之,如果一个模型是可逆的,可逆的成本不高而且拟合能力强,那么它就有很广的用途(分类、密度估计和生成任务,等等)。
基于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的条件文本生成
By 苏剑林 | 2019-12-14 | 112664位读者 | 引用从文章《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配合适当的Attention Mask,Bert(或者其他Transformer模型)就可以用来做无条件生成(Language Model)和序列翻译(Seq2Seq)任务。
可如果是有条件生成呢?比如控制文本的类别,按类别随机生成文本,也就是Conditional Language Model;又比如传入一副图像,来生成一段相关的文本描述,也就是Image Caption。
相关工作
八月份的论文《Encoder-Agnostic Adaptation for Conditional Language Generation》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利用预训练模型做条件生成的几种方案;九月份有一篇论文《CTRL: A Conditional Transformer Language Model for Controllable Generation》提供了一个基于条件生成来预训练的模型,不过这本质还是跟GPT一样的语言模型,只能以文字输入为条件;而最近的论文《Plug and Play Language Models: a Simple Approach to Controlled Text Generation》将$p(x|y)$转化为$p(x)p(y|x)$来探究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条件生成。
不过这些经典工作都不是本文要介绍的。本文关注的是以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作为条件的文本生成的场景,而方法是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把条件融合到Layer Normalization的$\beta$和$\gamma$中去。
Keras:Tensorflow的黄金标准
By 苏剑林 | 2019-11-06 | 74972位读者 | 引用这两周投入了比较多的精力去做bert4keras的开发,除了一些API的规范化工作外,其余的主要工作量是构建预训练部分的代码。在昨天,预训练代码基本构建完毕,并同时在TPU/多GPU环境下测试通过,从而有志(有算力)改进预训练模型的同学多了一个选择。——这可能是目前最为清晰易懂的bert及其预训练代码。
预训练代码链接: https://github.com/bojone/bert4keras/tree/master/pretraining
经过这两周的开发(填坑),笔者的最大感想就是:Keras已经成为了tensorflow的黄金标准了。只要你的代码按照Keras的标准规范写,那可以轻松迁移到tf.keras中去,继而可以非常轻松地在TPU或多GPU环境下训练,真正的几乎是一劳永逸。相反,如果你的写法过于灵活,包括像笔者之前介绍的很多“移花接木”式的Keras技巧,就可能会有不少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就算你已经在多GPU上跑通了,在TPU上你也死活调不通。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