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Former:把残差转移到Attention矩阵上面去
By 苏剑林 | 2020-12-24 | 97306位读者 |大家知道Layer Normalization是Transformer模型的重要组成之一,它的用法有PostLN和PreLN两种,论文《On Layer Norm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中有对两者比较详细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PreLN对梯度下降更加友好,收敛更快,对训练时的超参数如学习率等更加鲁棒等,反正一切都好但就有一点硬伤:PreLN的性能似乎总略差于PostLN。最近Google的一篇论文《RealFormer: Transformer Likes Residual Attention》提出了RealFormer设计,成功地弥补了这个Gap,使得模型拥有PreLN一样的优化友好性,并且效果比PostLN还好,可谓“鱼与熊掌兼得”了。
形式 #
RealFormer全称为“Residual Attention Layer Transformer”,即“残差式Attention层的Transformer模型”,顾名思义就是把残差放到了Attention里边了。
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个小插曲。这篇博客发布的时候,RealFormer其实叫做Informer,全称为“Residual Attention Transformer”,原论文名为《Informer: Transformer Likes Informed Attention》,显然从Informer这个名字我们很难想象它的全称,为此笔者还吐槽了Google在起名方面的生硬和任性。隔了一天之后,发现它改名为RealFormer了,遂做了同步。不知道是因为作者大佬看到了笔者的吐槽,还是因为Informer这个名字跟再早几天的一篇论文《Informer: Beyond Efficient Transformer for Long Sequence Time-Series Forecasting》重名了,哈哈~
说回模型,如上图所示,RealFormer主要是把残差放到了Attention矩阵上面了,而整体依然保持了PostLN的结构,因此既保持了PostLN的性能,又融合了残差的友好。具体来说,就是原来第$n$层的Attention为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boldsymbol{V}_n) = softmax\left(\boldsymbol{A}_n\right)\boldsymbol{V}_n,\quad \boldsymbol{A}_n=\frac{\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top}}{\sqrt{d_k}}\end{equation}
现在改为了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boldsymbol{V}_n) = softmax\left(\boldsymbol{A}_n\right)\boldsymbol{V}_n,\quad \boldsymbol{A}_n=\frac{\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top}}{\sqrt{d_k}} + \boldsymbol{A}_{n-1}\end{equation}
而已。全文终。
实验 #
当然,那么快就“全文终”是不可能的,好歹也得做做实验看看效果,但只看改动的话,确实已经终了,就那么简单。原论文做的实验很多,基本上所有的实验结果都显示在效果上:
$$\text{RealFormer}\geq \text{PostLN} \geq \text{PreLN}$$
看来,这次PostLN也许真的可以退场了。部分实验结果如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张图和第四张图。从第一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对于RealFormer结构,加大模型规模(large到xlarge)可以带来性能的明显提升,而ALBERT论文曾经提到加大BERT的模型规模并不能带来明显受益,结合两者说明这可能是PostLN的毛病而不是BERT的固有毛病,换成RealFormer可以改善这一点。从第四张图我们可以看到,RealFormer结构训练50万步,效果就相当于PostLN训练100万步,这表明RealFormer有着很高的训练效率。
除了上述实验外,论文还对比了不同学习率、不同Dropout比例的效果,表明RealFormer确实对这些参数是比较鲁棒的。原论文还分析了RealFormer的Attention值分布,表明RealFormer的Attention结果更加合理。
分析 #
这一节我们对RealFormer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分析。
RealFormer对梯度下降更加友好,这不难理解,因为$\boldsymbol{A}_n=\frac{\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top}}{\sqrt{d_k}} + \boldsymbol{A}_{n-1}$的设计确实提供了一条直通路,使得第一层的Attention能够直通最后一层,自然就没有什么梯度消失的风险了。相比之下,PostLN是$\text{LayerNorm}(x + f(x))$的结构,看上去$x+f(x)$防止了梯度消失,但是$\text{LayerNorm}$这一步会重新增加了梯度消失风险,造成的后果是初始阶段前面的层梯度很小,后面的层梯度很大,如果用大学习率,后面的层容易崩,如果用小学习率,前面的层学不好,因此PostLN更难训练,需要用小的学习率加warmup慢慢训。
那么PreLN改善了梯度状况,为什么又比不上PostLN呢?按照笔者的猜测,PreLN每一步都是$x+f(x)$的形式,到了最后一层就变成了$x + f_1(x) + f_2(x) + \cdots + f_n(x)$的形式,一层层累加,可能导致数值和方差都很大,所以最后“迫不得已”会强制加一层Layer Norm让输出稳定下来。这样,尽管PreLN改善了梯度状况,但它本身设计上就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也许这就是它效果略差的原因。
事实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残差的这个特点会造成不稳定,笔者之前研究GAN的时候,就发现《Which Training Methods for GANs do actually Converge?》一文中的实现就把$x + f(x)$换成了$x + 0.1 f(x)$。受到他们实现的启发,笔者也试过将$x + f(x)$换成$x + \alpha f(x)$,其中$\alpha$是初始化为0的可训练标量参数,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年初的论文《ReZero is All You Need: Fast Convergence at Large Depth》则正式地提出了这个方法,命名为ReZero,里边的实验表明用ReZero可以干脆去掉Layer Norm。遗憾的是,ReZero的论文没有对Transformer做更多的实验,而RealFormer也没有比较它与ReZero的效果差别。
读者可能会反驳,既然PreLN存在问题,那RealFormer的$\boldsymbol{A}_n=\frac{\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top}}{\sqrt{d_k}} + \boldsymbol{A}_{n-1}$不也是存在同样的叠加问题吗?如果只看$\boldsymbol{A}$,那么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但别忘了$\boldsymbol{A}$后面还要做个softmax归一化后才参与运算,也就是说,模型对矩阵$\boldsymbol{A}$是自带归一化功能的,所以它不会有数值发散的风险。而且刚刚相反,随着层数的增加,$\boldsymbol{A}$的叠加会使得$\boldsymbol{A}$的元素绝对值可能越来越大,Attention逐渐趋于one hot形式,造成后面的层梯度消失,但是别忘了,我们刚才说PostLN前面的层梯度小后面的层梯度大,而现在也进一步缩小了后面层的梯度,反而使得两者更同步从而更好优化了;另一方面,Attention的概率值可能会有趋同的趋势,也就是说Attention的模式可能越来越稳定,带来类似ALBERT参数共享的正则化效应,这对模型效果来说可能是有利的。同时,直觉上来想,用RealFormer结构去做FastBERT之类的自适应层数的改进,效果会更好,因为RealFormer的Attention本身会有趋同趋势,更加符合FastBERT设计的出发点。
此外,我们也可以将RealFormer理解为还是使用了常规的残差结构,但是残差结构只用在$\boldsymbol{Q}, \boldsymbol{K}$而没有用在$\boldsymbol{V}$上: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Attention(\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boldsymbol{V}_n) = softmax\left(\boldsymbol{A}_n\right)\boldsymbol{V}_n\\
&\boldsymbol{A}_n=\frac{\tilde{\boldsymbol{Q}}_n\tilde{\boldsymbol{K}}_n^{\top}}{\sqrt{d_k}},\quad\tilde{\boldsymbol{Q}}_n = \boldsymbol{Q}_n + \tilde{\boldsymbol{Q}}_{n-1}, \quad\tilde{\boldsymbol{K}}_n = \boldsymbol{K}_n + \tilde{\boldsymbol{K}}_{n-1}
\end{aligned}\end{equation}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boldsymbol{A}_n=\frac{\boldsymbol{Q}_n\boldsymbol{K}_n^{\top}}{\sqrt{d_k}} + \boldsymbol{A}_{n-1}$是等价的,而PreLN相当于$\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都加了残差。为啥$\boldsymbol{V}$“不值得”一个残差呢?从近来的一些相对位置编码的改进中,笔者发现似乎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去掉了$\boldsymbol{V}$的偏置,比如像NEZHA的相对位置编码,是同时在Attention矩阵(即$\boldsymbol{Q},\boldsymbol{K}$)和$\boldsymbol{V}$上施加的,而较新的XLNET和T5的相对位置编码则只施加在Attention矩阵上,所以,似乎去掉$\boldsymbol{V}$的不必要的偏置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而RealFormer再次体现了这一点。
总结 #
本文介绍了Google对Transformer的新设计RealFormer,并给出了笔者自己的思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RealFormer同时有着PostLN和PreLN的优点,甚至比两者更好,是一个值得使用的改进点。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spaces.ac.cn/archives/8027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Dec. 24, 2020). 《RealFormer:把残差转移到Attention矩阵上面去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spaces.ac.cn/archives/8027
@online{kexuefm-8027,
title={RealFormer:把残差转移到Attention矩阵上面去},
author={苏剑林},
year={2020},
month={Dec},
url={\url{https://spaces.ac.cn/archives/8027}},
}
December 24th, 2020
苏神,想请教一下:“PreLN性能总略差于PostLN”这个结论,除了这篇文章外,有别的地方提到过吗?感觉好像和我自己的经验不太一致
我们之前有个同事做过类似的对比实验,也是PreLN收敛更快但是最终效果不如PostLN。其他文章我倒是没留意。
当然,这件事情很难严格对比,在同样的一组训练参数下,PreLN效果往往都优于PostLN。要各自想尽一切办法来把各自训练得最优,那比较才是公平的,但这又不容易做到~
同样的疑惑,《On Layer Norm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论文中的实验表明 PreLN要比PostLN表现好。
这篇论文显示的是同样的参数、同样的训练步数下,PreLN往往比PostLN优,但是两者各自调试到最优的情况下,PostLN其实通常好些。
《On Layer Norm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这篇文章pre和post用的参数不一样,所以得出来的结论和大家都相反,应该还是post效果好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y of Training Transformers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方案,也比较了一些pre和post训练的结果
谢谢提供,这篇文章之前也看过,一时没想起来了。确实,这篇文章显示在大家都能训练成功的情况下,PostLN的结果也优于PreLN。
December 26th, 2020
苏神请教下,这个realFormer的两个输入在代码中是怎么初始化和更新,可否简单指教一下
没看懂你要表达什么
December 27th, 2020
苏神,为啥不把preLN和postLN结合起来,同时用两个LayerNorm呢
怎么结合?
December 27th, 2020
同时应用。在postLN基础上,和preLN一样,在self-attention前面加上LayerNorm
你有没有认真看过和对比PostLN和PreLN的结构呢?不是在Self Attention前面加个LN就是PreLN了,它们的主要区别是Add后面加不加LN。这两者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矛盾的,不是说融合就能融合,至少我看不到一种显然易得的融合方案。
谢苏神
December 30th, 2020
博主您好,不知道您对LDA主题模型有过研究吗?
略微看过,算不上了解。
December 31st, 2020
新年快乐!感谢这一年分享的好文章好的想法好的代码!
谢谢,同祝同乐~
January 2nd, 2021
您好,請問您覺得 RealFormer 還需要 warm up 訓練嗎 ? 论文《On Layer Norm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表示 Pre-LN 可以移除 warm up 技巧,但是 RealFormer 我沒看到有提及到,不過我有發現實驗設定有使用 warmup 訓練。
其实很多模型都发现warmup有助于模型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加上warmup对于多数模型来说都是有益的。
区别在于,PostLN不加warmup会比加上warmup明显差,而PreLN、RealFormer加不加warmup差别不大,但它们依然可以加上warmup来保证最终结果的最优。
Thanks
不好意思在这请问您一个问题,我的资料shape 为[Batch size, Context length, Utterance length, Embedding size] (Ex:[32,10,40,300]) ,我想输入至Transformer Encoder 训练Context 表达,但Transformer Encoder 输入形状为[Batch size, Sequence length, Embedding size]。
不知将Utterance length 和 Embedding size 相接,即 [Batch size, Context length, Utterance length * Embedding size] 是否 Size 过大儿训练效果太差?
我有另一个想法是参考 TextCNN,利用 CNN + Max pooling 去作降维并找其 feature,在输入至 Transformer,不知是否比全部都输入还好?
谢谢您
是不是弄成[Batch size, Context length * Utterance length, Embedding size]比较好?
好的 我试看看
补充说明一下我的问题
我的模型架构在 Encoder 部分有 2 个,一个是 Utterance Encoder,一个是 Context Encoder。
目前我将 Input [Batch size, Context length, Utterance length, Embedding size] 转成 [Batch size * Context length, Utterance length, Embedding size] 去训练 utterance 的表达,问题出在如何输入 Utterance encoder 的 output 至 Context level
感觉您的方法好像是不需要阶层式 encoder (如 HRED) ,直接让 transformer 训练 context 的表达,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有誤
我的思路是直接所有特征一起交互,你的思路是每个Utterance特征独立进行交互,我也不知道哪个效果会更好。
January 5th, 2021
博主你好,当像文中修改BERT中的transformer结构时,是不是需要自己重新预训练模型
是的。不过如果整体结构没有大改变的话,加载原来训练好的权重也是有帮助的。
January 7th, 2021
苏神好, 所以原来的残差结构也还在, 这个是加了 attention 的残差?
是的,可以这么理解。
January 14th, 2021
請問您的 DGCNN 中 Gate 的部分可以使用 ReZero 的 方式嗎?
$Y=X+ConvD_{1}(X) \otimes \lambda$ 以参数 $\lambda$ 去学习 $\sigma$ 的部分
可以的,但不是这个形式,而是$Y=X+\lambda\big(ConvD_{1}(X) \otimes \sigma(ConvD_{2}(X))\big)$。不过DGCNN一般层数都是比较少,估计区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