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熵原理(一):无监督学习的原理
By 苏剑林 | 2018-04-18 | 60724位读者 | 引用话在开头
在深度学习等端到端方案已经逐步席卷NLP的今天,你是否还愿意去思考自然语言背后的基本原理?我们常说“文本挖掘”,你真的感受到了“挖掘”的味道了吗?
无意中的邂逅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无监督句法分析的文章,继而从它的参考文献中发现了论文《Redundancy Reduction as a Strategy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这篇论文介绍了如何从去掉空格的英文文章中将英文单词复原。对应到中文,这不就是词库构建吗?于是饶有兴致地细读了一番,发现论文思路清晰、理论完整、结果漂亮,让人赏心悦目。
尽管现在看来,这篇论文的价值不是很大,甚至其结果可能已经被很多人学习过了,但是要注意:这是一篇1993年的论文!在PC机还没有流行的年代,就做出了如此前瞻性的研究。虽然如今深度学习流行,NLP任务越做越复杂,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对NLP原理的真正了解,还不一定超过几十年前的前辈们多少。
这篇论文是通过“去冗余”(Redundancy Reduction)来实现无监督地构建词库的,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去冗余”就是信息熵的最小化。无监督句法分析那篇文章也指出“信息熵最小化是无监督的NLP的唯一可行的方案”。我进而学习了一些相关资料,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了一番,发现这个评论确实是耐人寻味。我觉得,不仅仅是NLP,信息熵最小化很可能是所有无监督学习的根本。
漫谈重参数:从正态分布到Gumbel Softmax
By 苏剑林 | 2019-06-10 | 125763位读者 | 引用最近在用VAE处理一些文本问题的时候遇到了对离散形式的后验分布求期望的问题,于是沿着“离散分布 + 重参数”这个思路一直搜索下去,最后搜到了Gumbel Softmax,从对Gumbel Softmax的学习过程中,把重参数的相关内容都捋了一遍,还学到一些梯度估计的新知识,遂记录在此。
文章从连续情形出发开始介绍重参数,主要的例子是正态分布的重参数;然后引入离散分布的重参数,这就涉及到了Gumbel Softmax,包括Gumbel Softmax的一些证明和讨论;最后再讲讲重参数背后的一些故事,这主要跟梯度估计有关。
基本概念
重参数(Reparameterization)实际上是处理如下期望形式的目标函数的一种技巧:
\begin{equation}L_{\theta}=\mathbb{E}_{z\sim p_{\theta}(z)}[f(z)]\label{eq:base}\end{equation}
这样的目标在VAE中会出现,在文本GAN也会出现,在强化学习中也会出现($f(z)$对应于奖励函数),所以深究下去,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目标函数。取决于$z$的连续性,它对应不同的形式:
\begin{equation}\int p_{\theta}(z) f(z)dz\,\,\,\text{(连续情形)}\qquad\qquad \sum_{z} p_{\theta}(z) f(z)\,\,\,\text{(离散情形)}\end{equation}
当然,离散情况下我们更喜欢将记号$z$换成$y$或者$c$。
年三十折腾极路由之SSH反向代理
By 苏剑林 | 2016-02-07 | 47733位读者 | 引用今天是年三十了,这里简单祝大家除夕快乐,新年快乐!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晋升为学神。^_^
这两天主要在折腾家里的路由器。平时家里只有爸妈两人,所以为了节省,家里只是通过中继隔壁家的网络来上网。本来家里用小米路由器mini,可是小米mini中继模式下功能限制非常多,我又不想刷第三方固件(因为这样会失去app控制功能,不是很方便),所以干脆换了个极路由3。极路由在中继模式下仍然保留了大部分功能(我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我不理解小米mini在中继之后就没了那么多功能究竟是什么逻辑)。
作为折腾派,一个新路由到手,总有很多东西要配置,极路由本身是基于openwrt的,因此可玩性也很强。首先要完成中继,然后上网,这个很简单就不多说了。其次是获得ssh权限,在极路由那里叫做“申请开发者模式”,或者叫root(感觉极路由想做路由界的苹果,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苹果当初那种发展模式估计很难发展起来了),这个步骤也不难,不过申请之后就会失去极路由的保修资格(不理解这是什么逻辑)。
本文主要介绍了怎么在openwrt(极路由)上安装python,以及建立SSH反向代理(实现内网穿透)。
三味Capsule:矩阵Capsule与EM路由
By 苏剑林 | 2018-03-02 | 169239位读者 | 引用事实上,在论文《Dynamic Routing Between Capsules》发布不久后,一篇新的Capsule论文《Matrix Capsules with EM Routing》就已经匿名公开了(在ICLR 2018的匿名评审中),而如今作者已经公开,他们是Geoffrey Hinton, Sara Sabour, Nicholas Frosst。不出大家意料,作者果然有Hinton。
大家都知道,像Hinton这些“鼻祖级”的人物,发表出来的结果一般都是比较“重磅”的。那么,这篇新论文有什么特色呢?
在笔者的思考过程中,文章《Understanding Matrix capsules with EM Routing 》给了我颇多启示,知乎上各位大神的相关讨论也加速了我的阅读,在此表示感谢。
论文摘要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一篇介绍《再来一顿贺岁宴:从K-Means到Capsule》中的那个图
这个图表明,Capsule事实上描述了一个建模的框架,这个框架中的东西很多都是可以自定义的,最明显的是聚类算法,可以说“有多少种聚类算法就有多少种动态路由”。那么这次Hinton修改了什么呢?总的来说,这篇新论文有以下几点新东西:
1、原来用向量来表示一个Capsule,现在用矩阵来表示;
2、聚类算法换成了GMM(高斯混合模型);
3、在实验部分,实现了Capsule版的卷积。
那个屠榜的T5模型,现在可以在中文上玩玩了
By 苏剑林 | 2020-11-06 | 80593位读者 | 引用不知道大家对Google去年的屠榜之作T5还有没有印象?就是那个打着“万事皆可Seq2Seq”的旗号、最大搞了110亿参数、一举刷新了GLUE、SuperGLUE等多个NLP榜单的模型,而且过去一年了,T5仍然是SuperGLUE榜单上的第一,目前还稳妥地拉开着第二名2%的差距。然而,对于中文界的朋友来说,T5可能没有什么存在感,原因很简单:没有中文版T5可用。不过这个现状要改变了,因为Google最近放出了多国语言版的T5(mT5),里边当然是包含了中文语言。虽然不是纯正的中文版,但也能凑合着用一下。
本文将会对T5模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介绍,然后再介绍一下如何在bert4keras中调用mT5模型来做中文任务。作为一个原生的Seq2Seq预训练模型,mT5在文本生成任务上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非常值得一试。
细水长flow之RealNVP与Glow:流模型的传承与升华
By 苏剑林 | 2018-08-26 | 188737位读者 | 引用话在开头
上一篇文章《细水长flow之NICE:流模型的基本概念与实现》中,我们介绍了flow模型中的一个开山之作:NICE模型。从NICE模型中,我们能知道flow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最后笔者还给出了Keras中的NICE实现。
本文我们来关心NICE的升级版:RealNVP和Glow。
精巧的flow
不得不说,flow模型是一个在设计上非常精巧的模型。总的来看,flow就是想办法得到一个encoder将输入$\boldsymbol{x}$编码为隐变量$\boldsymbol{z}$,并且使得$\boldsymbol{z}$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得益于flow模型的精巧设计,这个encoder是可逆的,从而我们可以立马从encoder写出相应的decoder(生成器)出来,因此,只要encoder训练完成,我们就能同时得到decoder,完成生成模型的构建。
为了完成这个构思,不仅仅要使得模型可逆,还要使得对应的雅可比行列式容易计算,为此,NICE提出了加性耦合层,通过多个加性耦合层的堆叠,使得模型既具有强大的拟合能力,又具有单位雅可比行列式。就这样,一种不同于VAE和GAN的生成模型——flow模型就这样出来了,它通过巧妙的构造,让我们能直接去拟合概率分布本身。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