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恩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论文(中文/图片)
By 苏剑林 | 2009-11-07 | 30763位读者 | 引用说明:这篇文章是通过翻拍而来,请读者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原著作者(或者译者)认为此举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留言或者来信BoJone@Spaces.Ac.Cn告知,本人会尽快删除!
$$\begin{aligned}E=mc^2 \\ \sqrt{1-{v^2}/{c^2}}\end{aligned}$$
本文不是通用的相对论教程,适合已经有一定物理学基础的读者阅读。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
你的CRF层的学习率可能不够大
By 苏剑林 | 2020-02-07 | 105218位读者 | 引用CRF是做序列标注的经典方法,它理论优雅,实际也很有效,如果还不了解CRF的读者欢迎阅读旧作《简明条件随机场CRF介绍(附带纯Keras实现)》。在BERT模型出来之后,也有不少工作探索了BERT+CRF用于序列标注任务的做法。然而,很多实验结果显示(比如论文《BERT Meets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不管是中文分词还是实体识别任务,相比于简单的BERT+Softmax,BERT+CRF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提升,这跟传统的BiLSTM+CRF或CNN+CRF的模型表现并不一样。
这两天给bert4keras增加了用CRF做中文分词的例子(task_sequence_labeling_cws_crf.py),在调试过程中发现了CRF层可能存在学习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做了几个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这可能是CRF在BERT中没什么提升的主要原因,遂在此记录一下分析过程,与大家分享。
新词发现的信息熵方法与实现
By 苏剑林 | 2015-10-26 | 112102位读者 | 引用在本博客的前面文章中,已经简单提到过中文文本处理与挖掘的问题了,中文数据挖掘与英语同类问题中最大的差别是,中文没有空格,如果要较好地完成语言任务,首先得分词。目前流行的分词方法都是基于词库的,然而重要的问题就来了:词库哪里来?人工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词语收集到词库中,然而这却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新词,尤其是网络新词等——而这往往是语言任务的关键地方。因此,中文语言处理很核心的一个任务就是完善新词发现算法。
新词发现说的就是不加入任何先验素材,直接从大规模的语料库中,自动发现可能成词的语言片段。前两天我去小虾的公司膜拜,并且试着加入了他们的一个开发项目中,主要任务就是网络文章处理。因此,补习了一下新词发现的算法知识,参考了Matrix67.com的文章《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语言学:基于SNS的文本数据挖掘》,尤其是里边的信息熵思想,并且根据他的思路,用Python写了个简单的脚本。
大气光学质量(Airmass)
By 苏剑林 | 2010-02-04 | 36727位读者 | 引用天文学中有一个名词Airmass,注意这并非Air mass(空气质量),这是指天顶距等于z的方向上大气光学厚度和天顶方向大气光学厚度之比,我目前也找不到它的中文名称究竟是什么,反正觉得如果译成“大气质量”很怪,就暂且翻译成“大气厚度指数”好了。现在知道它叫做“大气光学质量”了,一般用X表示,如下图中,$X={BC}/{AC}$。
在一片较小的区域内,大气层和地面都可以视为平行平面,这时有一个很好的近似公式:
$$X=\sec z$$
对于现在的中学教材来说,有的读者可能不了解\sec为何物,实际上:$\sec z=\frac{1}{\cos z}$
Lamost被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By 苏剑林 | 2010-04-17 | 53741位读者 | 引用谈大气消光和大气折光
By 苏剑林 | 2010-03-06 | 40162位读者 | 引用苏剑林(BoJone) 编写/翻译
实际感受:
大家也许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早上的太阳没有中午的太阳猛烈?从东方升起到我们的头顶,月亮一直在变“亮”?……这些现象都与地球大气的“消光”现象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地球有一层厚厚的大气,既是我们呼吸的来源,也是我们生命的保护伞。他为我们提供了臭氧层,也为我们提供了蓝天和风霜雨露,还为我们送上了绚丽的彩虹。然而,在天文学角度,大气却是我们的“障碍”,浓厚的大气不利于我们对宇宙进行清晰的观测。因此,天文学家们一直希望把天文台建立海拔更高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着稀薄的大气……为了渴求更高的清晰度,人们甚至把望远镜放到了地球之外。
我们打算飞到小行星上——但是,哪一颗好呢?
By 苏剑林 | 2010-05-01 | 34908位读者 | 引用站长:已经很久没有翻译过科普文章了。现在再来尝试一下,依旧是“Google+金山+搜索+理解”的模式,依旧是那么烂的水平,依旧是那么差的文采,呵呵。有任何意见欢迎提出。 4月15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视察了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并发表演讲,提出美国航天新计划:美国未来航天的目的地是火星和小行星,终止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载人航天飞行项目。他强有力地回击了其政策的批评者,同时呼吁私营企业铺设飞往火星的创新之路,而不是以国家之力展示美国的优势。 众所周知,载人登小行星比载人登月难多了。除了苛刻的技术条件外,适合登录的小行星也不多,奥巴马的新方案真的可行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R136a1,300倍太阳质量的怪兽星
By 苏剑林 | 2010-07-29 | 28256位读者 | 引用原文链接: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030/
译文来自:http://www.astronomy.com.cn/bbs/thread-141201-1-1.html
Stars Just Got Bigger 超大质量的巨星 A 300 Solar Mass Star Uncovered 发现超过300太阳质量的蓝超巨星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s on ESO’s Very Large Telescope, astronomers have discovered the most massive stars to date, one weighing at birth more than 300 times the mass of the Sun, or twice as much as the currently accepted limit of 150 solar masses. The existence of these monsters — millions of times more luminous than the Sun, losing weight through very powerful winds — may provide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massive can stars be?”
借助于ESO的甚大望远镜(VLT),天文学家发现了创质量纪录的巨星——达300个太阳质量以上,是我们此前公认的(星族II)恒星质量上限——150个太阳的2倍。发现如此怪兽级恒星:光度是太阳的数百万倍,以极速恒星风迅速损失质量——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恒星质量上限到底是多少?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