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Nov

VQ一下Key,Transformer的复杂度就变成线性了

Efficient Transformer,泛指一切致力于降低Transformer的二次复杂度的工作,开始特指针对Attention的改进,后来更一般的思路,如傅立叶变换、线性RNN等,也被归入这个范畴。不得不说,为了降低Transformer的二次复杂度,各路大牛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神奇的思路“百花齐放”,笔者也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理论知识。然而,尽管Efficient Transformer在理论上是精彩的,但实际上该领域一直都是不愠不火的状态,并没有实际表现十分出色的模型,在LLM火爆的今天,甚至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也淡出了笔者的兴趣范围。

不过,最近有一篇论文《Transformer-VQ: Linear-Time Transformers via Vector Quantization》,却让笔者为之拍案叫绝。作者非常高明地洞察到,只需要对标准Attention的Key做一下VQ(Vector Quantize),复杂度就会自动降低为线性!这种线性化思路保留了标准Attention的形式,是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on的一个完美过渡,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标准Attention的能力。

高效难题

说起来,本站也算是比较早关注Efficient Transformer相关工作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解读Sparse Transformer的一篇博客《为节约而生:从标准Attention到稀疏Attention》。此后,陆续写的关于Efficient Transformer的其他博文还有

点击阅读全文...

7 Dec

在生成扩散模型的发展史上,DDIM和同期Song Yang的扩散SDE都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工作,因为它们建立起了扩散模型与随机微分方程(SDE)、常微分方程(ODE)这两个数学领域的紧密联系,从而允许我们可以利用SDE、ODE已有的各种数学工具来对分析、求解和拓展扩散模型,比如后续大量的加速采样工作都以此为基础,可以说这打开了生成扩散模型的一个全新视角。

本文我们聚焦于ODE。在本系列的(六)(十二)(十四)(十五)(十七)等博客中,我们已经推导过ODE与扩散模型的联系,本文则对扩散ODE的采样加速做简单介绍,并重点介绍一种巧妙地利用“中值定理”思想的新颖采样加速方案“AMED”。

欧拉方法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已经有多篇文章推导过扩散模型与ODE的联系,所以这里不重复介绍,而是直接将扩散ODE的采样定义为如下ODE的求解:
\begin{equation}\frac{d\boldsymbol{x}_t}{dt} = \boldsymbol{\epsilon}_{\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x}_t, t)\label{eq:dm-ode}\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2 Dec

注意力机制真的可以“集中注意力”吗?

之前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3、从Performer到线性Attention》《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only的架构?》等文章中,我们从Attention矩阵的“秩”的角度探讨了Attention机制,并曾经判断线性Attention不如标准Attention的关键原因正是“低秩瓶颈”。然而,这一解释对于双向的Encoder模型或许成立,但却难以适用于单向的Decoder模型,因为Decoder的Attention矩阵的上三角部分是被mask掉的,留下的下三角矩阵必然是满秩的,而既然都是满秩了,那么低秩瓶颈问题似乎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低秩瓶颈”并不能完全解释线性Attention的能力缺陷。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寻求另一个角度的解释。简单来说,与标准Attention相比,线性Attention更难“集中注意力”,从而难以准确地定位到关键token,这大概是它效果稍逊一筹的主要原因。

点击阅读全文...

1 Jan

新年快乐!记录一下 Cool Papers 的开发体验

上周在《写了个刷论文的辅助网站:Cool Papers》中,笔者分享了一个自己开发的刷论文网站Cool Papers,并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然而,“使用的人越多,暴露的问题就越多”,当用户量上来后,才感觉到之前写的代码是多么不严谨,于是过去一整周都在不停地修Bug之中,直到今天下午还发现了一个Bug在修。这篇文章简单总结一下笔者在开发和修Bug过程中的感想。

Cool Papers:https://papers.cool

技术

事实上,“papers.cool”这个域名已经注册了四年多,从这可以看出笔者其实很早以前就计划着做类似Cool Papers的网站,也做过一些雏形,但之所以这个网站在四年后才正式诞生,根本原因就只有一个:技术不行。

点击阅读全文...

26 Ja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6、“复盘”长度外推技术

回过头来看,才发现从第7篇《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开始,“Transformer升级之路”这个系列就跟长度外推“杠”上了,接连9篇文章(不算本文)都是围绕长度外推展开的。如今,距离第7篇文章刚好是一年多一点,在这一年间,开源社区关于长度外推的研究有了显著进展,笔者也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其实这个问题远不像一开始想象那么简单,以往很多基于局部注意力的工作也不总是有效,这暗示着很多旧的分析工作并没触及问题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去“复盘”一下主流的长度外推结果,并试图从中发现免训练长度外推的关键之处。

问题定义

顾名思义,免训练长度外推,就是不需要用长序列数据进行额外的训练,只用短序列语料对模型进行训练,就可以得到一个能够处理和预测长序列的模型,即“Train Short, Test Long”。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模型能否用于长序列呢?最基本的指标就是模型的长序列Loss或者PPL不会爆炸,更加符合实践的评测则是输入足够长的Context,让模型去预测答案,然后跟真实答案做对比,算BLEU、ROUGE等,LongBench就是就属于这类榜单。

点击阅读全文...

31 Jan

幂等生成网络IGN:试图将判别和生成合二为一的GAN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幂等生成网络(Idempotent Generative Network,IGN)”的生成模型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自称是一种独立于已有的VAE、GAN、flow、Diffusion之外的新型生成模型,并且具有单步采样的特点。也许是大家苦于当前主流的扩散模型的多步采样生成过程久矣,因此任何声称可以实现单步采样的“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此外,IGN名称中的“幂等”一词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期待,也成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只不过之前一直有别的事情要忙,所以没来得及认真阅读模型细节。

最近闲了一点,想起来还有个IGN没读,于是重新把论文翻了出来,但阅读之后却颇感困惑:这哪里是个新模型,不就是个GAN的变种吗?跟常规GAN不同的是,它将生成器和判别器合二为一了。那这个“合二为一”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比如训练更稳定?个人又感觉没有。下面将分享笔者从GAN角度理解IGN的过程和疑问。

生成对抗

关于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生成对抗网络),笔者前几年系统地学习过一段时间(查看GAN标签可以查看到相关文章),但近几年没有持续地关注了,因此这里先对GAN做个简单的回顾,也方便后续章节中我们对比GAN与IGN之间的异同。

点击阅读全文...

21 Feb

“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模型方案浅谈

这篇文章分享一下笔者关于多模态模型架构的一些闭门造车的想法,或者说一些猜测。

最近Google的Gemini 1.5和OpenAI的Sora再次点燃了不少人对多模态的热情,只言片语的技术报告也引起了大家对其背后模型架构的热烈猜测。不过,本文并非是为了凑这个热闹才发出来的,事实上其中的一些思考由来已久,最近才勉强捋顺了一下,遂想写出来跟大家交流一波,刚好碰上了两者的发布。

事先声明,“闭门造车”一词并非自谦,笔者的大模型实践本就“乏善可陈”,而多模态实践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本文确实只是根据以往文本生成和图像生成的一些经验所做的“主观臆测”。

问题背景

首先简化一下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多模态,主要指图文混合的双模态,即输入和输出都可以是图文。可能有不少读者的第一感觉是:多模态模型难道不也是烧钱堆显卡,Transformer“一把梭”,最终“大力出奇迹”吗?

点击阅读全文...

27 Feb

配置不同的学习率,LoRA还能再涨一点?

LoRA(Low-Rank Adaptation)是当前LLM的参数高效微调手段之一,此前我们在《梯度视角下的LoRA:简介、分析、猜测及推广》也有过简单讨论。这篇文章我们来学习LoRA的一个新结论:

给LoRA的两个矩阵分配不同的学习率,LoRA的效果还能进一步提升。

该结论出自最近的论文《LoRA+: Efficient Low 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Models》(下称“LoRA+”)。咋看之下,该结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配置不同的学习率相当于引入了新的超参数,通常来说只要引入并精调超参数都会有提升。“LoRA+”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理论角度肯定了这个必要性,并且断定最优解必然是右矩阵的学习率大于左矩阵的学习率。简而言之,“LoRA+”称得上是理论指导训练并且在实践中确实有效的经典例子,值得仔细学习一番。

结论简析

假设预训练参数为$W_0 \in \mathbb{R}^{n\times m}$,如果使用全量参数微调,那么增量也是一个$n\times m$矩阵。为了降低参数量,LoRA将更新量约束为低秩矩阵,即设$W=W_0 + AB$,其中$A\in\mathbb{R}^{n\times r},B\in\mathbb{R}^{r\times m},r\ll \min(n,m)$,用新的$W$替换模型原有参数,然后固定$W_0$不变,训练的时候只更新$A,B$,如下图所示: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24ex; padding: 10ex 0; border: 1px solid #6C8EBF; background-color: #DAE8FC}{W_0\in\mathbb{R}^{n\times m}} \quad + \quad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8ex; padding: 10ex 0; border: 1px solid #D79B00; background-color: #FFE6CC}{A\in\mathbb{R}^{n\times r}}\quad\times\quad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24ex; padding: 3ex 0; border: 1px solid #D79B00; background-color: #FFE6CC}{B\in\mathbb{R}^{r\times m}}$$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