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空间“微信群|聊天机器人”上线测试
By 苏剑林 | 2016-11-24 | 90777位读者 | 引用花了点时间,完成了一个微信的聊天机器人,并建立了微信群。
目前实现的功能如下:
1、搜索微信号spaces_ac_cn,添加为好友后,会自动给你发送加群邀请,你通过之后就可以加入到群聊中;
2、进群后自动发送欢迎信息;
3、记录群的聊天记录,定时分享给大家,以后大家就不担心有价值的群信息丢失了;
4、如果哪天群满了,则另开新群,一个群的信息,会自动同步到另外一个群,这样不至于冷落了某一个群;
5、如果你向微信号spaces_ac_cn发送消息,则自动在知乎搜索答案并返回,这还是一个简单的知乎搜索机器人。
还有一些管理员用到的功能,就不详细列出了。
欢迎大家加入!有问题请及时反馈,代码可能会有问题,因此希望大家多多测试。
三顾碎纸复原:基于CNN的碎纸复原
By 苏剑林 | 2016-11-25 | 37864位读者 | 引用赛题回顾
不得不说,2013年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的B题真的算是数学建模竞赛中百年难得一遇的好题:题目简洁明了,含义丰富,做法多样,延伸性强,以至于我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因为这个题目,我已经在科学空间写了两篇文章了,分别是《一个人的数学建模:碎纸复原》和《迟到一年的建模:再探碎纸复原》。以前做这道题的时候,还只有一点数学建模的知识,而自从学习了数据挖掘、尤其是深度学习之后,我一直想重做这道题,但一直偷懒。这几天终于把它实现了。
如果对题目还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参考前面两篇文章。碎纸复原共有五个附件,分别代表了五种“碎纸片”,即五种不同粒度的碎片。其中附件1和2都不困难,难度主要集中在附件3、4、5,而3、4、5的实现难度基本是一样的。做这道题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贪心算法,即随便选一张图片,然后找到与它最匹配的图片,然后继续匹配下一张。要想贪心算法有效,最关键是找到一个良好的距离函数,来判断两张碎片是否相邻(水平相邻,这里不考虑垂直相邻)。
轻便的深度学习分词系统:NNCWS v0.1
By 苏剑林 | 2016-11-29 | 21725位读者 | 引用好吧,我也做了一回标题党...其实本文的分词系统是一个三层的神经网络模型,因此只是“浅度学习”,写深度学习是显得更有吸引力。NNCWS的意思是Neutral Network based Chinese Segment System,基于神经网络的中文分词系统,Python写的,目前完全公开,读者可以试用。
闲话多说
这个程序有什么特色?几乎没有!本文就是用神经网络结合字向量实现了一个ngrams形式(程序中使用了7-grams)的分词系统,没有像《【中文分词系列】 4. 基于双向LSTM的seq2seq字标注》那样使用了高端的模型,也没有像《【中文分词系列】 5. 基于语言模型的无监督分词》那样可以无监督训练,这里纯粹是一个有监督的简单模型,训练语料是2014年人民日报标注语料。
基于双向GRU和语言模型的视角情感分析
By 苏剑林 | 2016-12-01 | 85326位读者 | 引用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傻逼的网络比赛——基于视角的领域情感分析,主页在这里。比赛的任务是找出一段话的实体然后判断情感,比如“我喜欢本田,我不喜欢丰田”这句话中,要标出“本田”和“丰田”,并且站在本田的角度,情感是积极的,站在丰田的角度,情感就是消极的。也就是说,等价于将实体识别和情感分析结合起来了。
吐槽
看起来很高端,哪里傻逼了?比赛任务本身还不错,值得研究,然而官方却很傻逼,主要体现为:1、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一个多月时间,然后筛选部分进入复赛,复赛就简单换了一点数据,题目、数据的领域都没有变化,复赛也是一个月的时间,这傻逼复赛究竟有什么意义?2、大家可以看看选手们在群里讨论什么:
词向量与Embedding究竟是怎么回事?
By 苏剑林 | 2016-12-03 | 275414位读者 | 引用词向量,英文名叫Word Embedding,按照字面意思,应该是词嵌入。说到词向量,不少读者应该会立马想到Google出品的Word2Vec,大牌效应就是不一样。另外,用Keras之类的框架还有一个Embedding层,也说是将词ID映射为向量。由于先入为主的意识,大家可能就会将词向量跟Word2Vec等同起来,而反过来问“Embedding是哪种词向量?”这类问题,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很混淆的。事实上,哪怕对于老手,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说清楚。
这一切,还得从one hot说起...
五十步笑百步
one hot,中文可以翻译为“独热”,是最原始的用来表示字、词的方式。为了简单,本文以字为例,词也是类似的。假如词表中有“科、学、空、间、不、错”六个字,one hot就是给这六个字分别用一个0-1编码:
$$\begin{array}{c|c}\hline\text{科} & [1, 0, 0, 0, 0, 0]\\
\text{学} & [0, 1, 0, 0, 0, 0]\\
\text{空} & [0, 0, 1, 0, 0, 0]\\
\text{间} & [0, 0, 0, 1, 0, 0]\\
\text{不} & [0, 0, 0, 0, 1, 0]\\
\text{错} & [0, 0, 0, 0, 0, 1]\\
\hline
\end{array}$$
端到端的腾讯验证码识别(46%正确率)
By 苏剑林 | 2016-12-14 | 75030位读者 | 引用最新结果请参考:http://kexue.fm/archives/4503/
前段时间有幸得到了一个网友提供的一批带标签的腾讯验证码样本(验证码样板:http://captcha.qq.com/getimage),于是抽了点时间,测试了一下验证码识别的模型。
样本
这批验证码比较简单,4位的英文字母,有大小写,但输入的时候不区分大小写,图案有一定的混淆,传统的基于分割的方案估计比较难办。端到端的方案是,直接将验证码输入,做几个卷积层,然后连接几个分类器(26分类),然后就直接输出四个字母标签了。其实还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样本就能做了,而且这个框架是通用的,可以用到区分大小写的情形(52分类),也可以用到英文数字混合的情形(再加10个类别而已)。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