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ert的NL2SQL模型:一个简明的Baseline
By 苏剑林 | 2019-06-29 | 137819位读者 | 引用在之前的文章《当Bert遇上Keras:这可能是Bert最简单的打开姿势》中,我们介绍了基于微调Bert的三个NLP例子,算是体验了一把Bert的强大和Keras的便捷。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再添一个例子:基于Bert的NL2SQL模型。
NL2SQL的NL也就是Natural Language,所以NL2SQL的意思就是“自然语言转SQL语句”,近年来也颇多研究,它算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比较实用的一个任务。而笔者做这个模型的契机,则是今年我司举办的首届“中文NL2SQL挑战赛”:
首届中文NL2SQL挑战赛,使用金融以及通用领域的表格数据作为数据源,提供在此基础上标注的自然语言与SQL语句的匹配对,希望选手可以利用数据训练出可以准确转换自然语言到SQL的模型。
这个NL2SQL比赛算是今年比较大型的NLP赛事了,赛前投入了颇多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推广,比赛的奖金也颇丰富,唯一的问题是NL2SQL本身算是偏冷门的研究领域,所以注定不会太火爆,为此主办方也放出了一个Baseline,基于Pytorch写的,希望能降低大家的入门难度。
抱着“Baseline怎么能少得了Keras版”的心态,我抽时间自己用Keras做了做这个比赛,为了简化模型并且提升效果也加载了预训练的Bert模型,最终形成此文。
HSIC简介:一个有意思的判断相关性的思路
By 苏剑林 | 2019-08-26 | 98674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在机器之心看到这样的一个推送《彻底解决梯度爆炸问题,新方法不用反向传播也能训练ResNet》,当然,媒体的标题党作风我们暂且无视,主要看内容即可。机器之心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论文《The HSIC Bottleneck: Deep Learning without Back-Propagation》的成果,里边提出了一种通过HSIC Bottleneck来训练神经网络的算法。
坦白说,这篇论文笔者还没有看明白,因为对笔者来说里边的新概念有点多了。不过论文中的“HSIC”这个概念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经过学习,终于基本地理解了这个HSIC的含义和来龙去脉,于是就有了本文,试图给出HSIC的一个尽可能通俗(但可能不严谨)的理解。
背景
HSIC全称“Hilbert-Schmidt independence criterion”,中文可以叫做“希尔伯特-施密特独立性指标”吧,跟互信息一样,它也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
从去噪自编码器到生成模型
By 苏剑林 | 2019-10-31 | 106940位读者 | 引用在我看来,几大顶会之中,ICLR的论文通常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它们的选题和风格基本上都比较轻松活泼、天马行空,让人有脑洞大开之感。所以,ICLR 2020的投稿论文列表出来之后,我也抽时间粗略过了一下这些论文,确实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工作。
其中,我发现了两篇利用去噪自编码器的思想做生成模型的论文,分别是《Learning Generative Models using Denoising Density Estimators》和《Annealed Denoising Score Matching: Learning Energy-Based Models in High-Dimensional Spaces》。由于常规做生成模型的思路我基本都有所了解,所以这种“别具一格”的思路就引起了我的兴趣。细读之下,发现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做法又有所不同,最终的落脚点又是一样的,颇有“一题多解”的美妙,遂将这两篇论文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一翻。
EAE:自编码器 + BN + 最大熵 = 生成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4-20 | 56104位读者 | 引用生成模型一直是笔者比较关注的主题,不管是NLP和CV的生成模型都是如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一个新颖的生成模型,来自论文《Batch norm with entropic regularization turns deterministic autoencoders into generative models》,论文中称之为EAE(Entropic AutoEncoder)。它要做的事情给变分自编码器(VAE)基本一致,最终效果其实也差不多(略优),说它新颖并不是它生成效果有多好,而是思路上的新奇,颇有别致感。此外,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还将学习一种统计量的估计方法——$k$邻近方法,这是一种很有用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自编码器vs生成模型
普通的自编码器是一个“编码-解码”的重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loss一般为
\begin{equation}L_{AE}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left\Vert x - \hat{x}\right\Vert^2\right]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left\Vert x - D(E(x))\right\Vert^2\right]\end{equation}
强大的NVAE:以后再也不能说VAE生成的图像模糊了
By 苏剑林 | 2020-07-10 | 106653位读者 | 引用昨天早上,笔者在日常刷arixv的时候,然后被一篇新出来的论文震惊了!论文名字叫做《NVAE: A Deep Hierarchical Variational Autoencoder》,顾名思义是做VAE的改进工作的,提出了一个叫NVAE的新模型。说实话,笔者点进去的时候是不抱什么希望的,因为笔者也算是对VAE有一定的了解,觉得VAE在生成模型方面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结果,论文打开了,呈现出来的画风是这样的:
然后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这样的:
W!T!F! 这真的是VAE生成的效果?这还是我认识的VAE么?看来我对VAE的认识还是太肤浅了啊,以后再也不能说VAE生成的图像模糊了...
也来扯几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By 苏剑林 | 2020-07-18 | 33755位读者 | 引用殊途同归的策略梯度与零阶优化
By 苏剑林 | 2020-09-15 | 54972位读者 | 引用深度学习如此成功的一个巨大原因就是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SGD、Adam等)能有效地求解大多数神经网络模型。然而,既然是基于梯度,那么就要求模型是可导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时常会有求解不可导模型的需求,典型的例子就是直接优化准确率、F1、BLEU等评测指标,或者在神经网络里边加入了不可导模块(比如“跳读”操作)。
本文将简单介绍两种求解不可导的模型的有效方法:强化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策略梯度(Policy Gradient),以及干脆不需要梯度的零阶优化(Zeroth Order Optimization)。表面上来看,这是两种思路完全不一样的优化方法,但本文将进一步证明,在一大类优化问题中,其实两者基本上是等价的。
必须要GPT3吗?不,BERT的MLM模型也能小样本学习
By 苏剑林 | 2020-09-27 | 149362位读者 | 引用大家都知道现在GPT3风头正盛,然而,到处都是GPT3、GPT3地推,读者是否记得GPT3论文的名字呢?事实上,GPT3的论文叫做《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标题里边已经没有G、P、T几个单词了,只不过它跟开始的GPT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还是以GPT称呼它。顾名思义,GPT3主打的是Few-Shot Learning,也就是小样本学习。此外,GPT3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最大的版本多达1750亿参数,是BERT Base的一千多倍。
正因如此,前些天Arxiv上的一篇论文《It's Not Just Size That Matters: Small Language Models Are Also Few-Shot Learners》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意译过来就是“谁说一定要大的?小模型也可以做小样本学习”。显然,这标题对标的就是GPT3,于是笔者饶有兴趣地点进去看看是谁这么有勇气挑战GPT3,又是怎样的小模型能挑战GPT3?经过阅读,原来作者提出通过适当的构造,用BERT的MLM模型也可以做小样本学习,看完之后颇有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恍然大悟感~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