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的时空(二):洛仑兹变换的矩阵(续)
By 苏剑林 | 2013-02-27 | 21902位读者 | 引用很早以前我就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但是一直搁置着,没有怎么研究。最近在阅读《引力与时空》的“潮汐力”那一节时重新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决定写点什么东西。在这里不深究流体静力平衡的定义,顾名思义地理解,它就是流体在某个特定的力场下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流体静力学告诉我们:
达到流体静力平衡时,流体的面必定是一个等势面。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只考虑二维情况,假如等势面方程是U(x,y)=C,那么两边微分就有
0=dU=∂U∂xdx+∂U∂ydy=(∂U∂x,∂U∂y)⋅(dx,dy)
这意味着向量(∂U∂x,∂U∂y)和向量(dx,dy)是垂直的,前者便是力的函数,后者就是一个切向量(三维就是一个切平面)。也就是说合外力必然和流体面垂直,这样才能提供一个相等的方向相反的内力让整个结构体系处于平衡状态!
农村的孩子免不了常做家务,当然我家也没有什么特别沉重的家务,通常都是扫地、做饭、洗菜这些简单的活儿。说到洗菜,洗完菜后总喜欢边放水边搅水,然后就在水面上形成一个颇为有趣的漩涡。现在我们从数学物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漩涡。
在讲洗手盆的漩涡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比较类似的、更古老的问题——牛顿的旋转液面问题。牛顿假设有一个水桶(假设为圆柱形吧,但这不重要),水桶在绕自己的中轴线匀角速度旋转,直到桶内的水也随着匀角速度旋转(即水与水桶相对静止),此时水的液面形状是凹的,我们来看看该液面的形状。
牛顿的水桶
要分析形状,我们还要回顾之前提到过的流体静力学平衡:
http://kexue.fm/archives/1964/
力学系统及其对偶性(二)
By 苏剑林 | 2013-11-14 | 19432位读者 | 引用如果仅仅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来进行变换推导,那么关于力学定律的对偶性的结果无疑仅仅是初等的。对于理论分析来说,更方便的是从做小作用量原理的形式出发,事实上,这种形式计算量也是很少的,甚至比直接代入运动方程变换更加便捷。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变换z↦z2将一个原点为几何中心的椭圆映射为一个原点为焦点的椭圆,并且相信这种变换可以将胡克定律跟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联系起来。然后就立即给出了变换w=z2,dτ=|z2|dt。但是这个变换本身并不显然的,假如我们仅仅发现了z↦z2的几何意义,如何相应地得出dτ=|z2|dt这个变换呢?本文初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几何作用量
让我们回顾力学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S=∫t2t1Ldt=∫t2t1(T−U)dt
用二次方程判别式判断正定矩阵
By 苏剑林 | 2013-12-24 | 62421位读者 | 引用快要学期末了,不少学霸开始忙碌起来了。不过对非学霸的我来说,基本上每天都是一样的,希望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研究下去,因为我觉得,真正学会点有用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老师都要求写课程论文,我也写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欧拉数学”和“超复数研究”,之后会把这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虽然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我们的课程还没有上完。事实上,我们的新课一直上到十八周~随着考试的接近,我们的《高等代数》课程也已经要落幕了。最近在上的是二次型方面的内容,讲到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关于正定矩阵的判别,教科书上提供了两个判别方法,一个是基于定义的初等变换,另外一个就是主子式法。前者无可厚非,但是后者我似乎难以理解——它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它很丑,计算量又大。我还没有想清楚主子式法到底有什么好的?在我看来,本文所探讨的基于二次方程判别式的方法才是简单、快捷的。
正定二次型
所谓正定二次型,就是关于n个变量x1,x2,...,xn的二次齐次函数,只要xi不全为0,它的值恒为正数。比如
2x21+x22−2x1x2=x21+(x2−x1)2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正定二次型,多元的还有
5x21+x22+5x23+4x1x2−8x1x3−4x2x3
《新理解矩阵5》:体积=行列式
By 苏剑林 | 2013-12-25 | 52421位读者 | 引用在文章《新理解矩阵3》:行列式的点滴中,笔者首次谈及到了行列式的几何意义,它代表了n维的“平行多面体”的“体积”。然而,这篇文章写于我初学矩阵之时,有些论述并不严谨,甚至有些错误。最近笔者在写期末论文的时候,研究了超复数的相关内容,而行列式的几何意义在我的超复数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把行列式的几何意义重新研究了一翻,修正了部分错误,故发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个n阶矩阵A可以看成是n个n维列向量\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boldsymbol{x}_n的集合
A=(\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dots,\boldsymbol{x}_n)
从代数的角度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矩阵;从几何的角度来看,这n个向量可以建立一个平行n维体。比如:平行四边形就是“平行二维体”,平行六面体就是“平行三维体”,高阶的只需要相应类比,不需要真正想象出高维空间的立体是什么样。
阿达马不等式
设有n阶实矩阵\boldsymbol{A}=(a_{ij})_{n\times n},那么它的行列式满足阿达马(Hadamard)不等式
\begin{equation}
\left(\det \boldsymbol{A}\right)^2 \leq \prod\limits_{i=1}^{n}\left(a_{1i}^2+a_{2i}^2+\dots+a_{ni}^2\right)
\end{equation}
这是阿达马在1893年首先发表的。根据体积就是行列式的说法,上述不等式具有相当明显的几何意义。当n=2时,它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大于两边长的乘积;当n=3时,它就是说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不大于三条棱长的乘积;高维可以类比。这些结论在几何中几乎都是“显然成立”的东西。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不等式在1893年才被发现。当然,代数不会接受如此笼统的说法,它需要严格的证明。
高维空间的叉积及其几何意义
By 苏剑林 | 2013-12-26 | 63002位读者 | 引用向量之间的运算有点积和叉积(Cross Product,向量积、外积),其中点积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很容易推广到高维;但是叉积不同,一般来说它只不过是三维空间中的东西。叉积的难以推广在于它的多重含义性,如果将向量及其叉积放到张量里边来看(这属于微分形式的内容),那么三维以上的向量叉积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只是把叉积看成是“由两个向量生成第三个与其正交的向量”的工具的话,那么叉积也是可以高维推广的,而且推广的技巧非常巧妙,与三维空间的叉积也非常相似。
回顾三维空间
为了推广三维空间的叉积,首先回顾三维空间的叉积来源是有益的。叉积起源于四元数乘法,但是从目的性来讲,我们希望构造一个向量\boldsymbol{w}=(w_1,w_2,w_3),使得它与已知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boldsymbol{u}=(u_1,u_2,u_3),\boldsymbol{v}=(v_1,v_2,v_3)垂直(正交)。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讲,我们还希望构造出来的向量没有任何“奇点”,为此,我们只用乘法构造。至于叉积的几何意义,则是后话,毕竟,先达到基本的目的再说。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