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优化漫谈:BERT的初始标准差为什么是0.02?
By 苏剑林 | 2021-11-08 | 93217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在群里大家讨论到了“Transformer如何解决梯度消失”这个问题,答案有提到残差的,也有提到LN(Layer Norm)的。这些是否都是正确答案呢?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综合的问题,它其实关联到挺多模型细节,比如“BERT为什么要warmup?”、“BERT的初始化标准差为什么是0.02?”、“BERT做MLM预测之前为什么还要多加一层Dense?”,等等。本文就来集中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梯度消失说的是什么意思?
在文章《也来谈谈RNN的梯度消失/爆炸问题》中,我们曾讨论过RNN的梯度消失问题。事实上,一般模型的梯度消失现象也是类似,它指的是(主要是在模型的初始阶段)越靠近输入的层梯度越小,趋于零甚至等于零,而我们主要用的是基于梯度的优化器,所以梯度消失意味着我们没有很好的信号去调整优化前面的层。
初始化方法中非方阵的维度平均策略思考
By 苏剑林 | 2021-10-18 | 31748位读者 | 引用在《从几何视角来理解模型参数的初始化策略》、《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等文章,我们讨论过模型的初始化方法,大致的思路是:如果一个$n\times n$的方阵用均值为0、方差为$1/n$的独立同分布初始化,那么近似于一个正交矩阵,使得数据二阶矩(或方差)在传播过程中大致保持不变。
那如果是$m\times n$的非方阵呢?常见的思路(Xavier初始化)是综合考虑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所以使用均值为0、方差为$2/(m+n)$的独立同分布初始化。但这个平均更多是“拍脑袋”的,本文就来探究一下有没有更好的平均方案。
基础回顾
Xavier初始化是考虑如下的全连接层(设输入节点数为$m$,输出节点数为$n$)
\begin{equation} y_j = b_j + \sum_i x_i w_{i,j}\end{equation}
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
By 苏剑林 | 2021-08-17 | 179518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在训练一个新的Transformer模型的时候,发现怎么训都不收敛了。经过一番debug,发现是在做Self Attention的时候$\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之后忘记除以$\sqrt{d}$了,于是重新温习了一下为什么除以$\sqrt{d}$如此重要的原因。当然,Google的T5确实是没有除以$\sqrt{d}$的,但它依然能够正常收敛,那是因为它在初始化策略上做了些调整,所以这个事情还跟初始化有关。
藉着这个机会,本文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模型的初始化、参数化和标准化等内容,相关讨论将主要以Transformer为心中展开。
采样分布
初始化自然是随机采样的的,所以这里先介绍一下常用的采样分布。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指定均值和方差的随机分布中进行采样来初始化。其中常用的随机分布有三个:正态分布(Normal)、均匀分布(Uniform)和截尾正态分布(Truncated Normal)。
FlatNCE:小批次对比学习效果差的原因竟是浮点误差?
By 苏剑林 | 2021-07-26 | 47352位读者 | 引用自SimCLR在视觉无监督学习大放异彩以来,对比学习逐渐在CV乃至NLP中流行了起来,相关研究和工作越来越多。标准的对比学习的一个广为人知的缺点是需要比较大的batch_size(SimCLR在batch_size=4096时效果最佳),小batch_size的时候效果会明显降低,为此,后续工作的改进方向之一就是降低对大batch_size的依赖。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标准的对比学习在小batch_size时效果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近日,一篇名为《Simpler, Faster, Stronger: Breaking The log-K Curse On Contrastive Learners With FlatNCE》对此问题作出了回答:因为浮点误差。看起来真的很让人难以置信,但论文的分析确实颇有道理,并且所提出的改进FlatNCE确实也工作得更好,让人不得不信服。
细微之处
接下来,笔者将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记号来介绍原论文的主要内容。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就不帮大家详细复习了,大体上来说,对于某个样本$x$,我们需要构建$K$个配对样本$y_1,y_2,\cdots,y_K$,其中$y_t$是正样本而其余都是负样本,然后分别给每个样本对$(x, y_i)$打分,分别记为$s_1,s_2,\cdots,s_K$,对比学习希望拉大正负样本对的得分差,通常直接用交叉熵作为损失:
\begin{equation}-\log \frac{e^{s_t}}{\sum\limits_i e^{s_i}} = \log \left(\sum_i e^{s_i}\right) - s_t = \log \left(1 + \sum_{i\neq t} e^{s_i - s_t}\right)\end{equation}
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By 苏剑林 | 2021-07-22 | 80411位读者 | 引用我们知道,线性回归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它存在解析解,而它的变体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却没有解析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逻辑回归虽然也叫“回归”,但它实际上是用于分类问题的,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分类比回归更加常见。准确来说,我们说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说的是“最大似然估计下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不用最大似然估计,是否能找到一个可用的解析解呢?
本文将会从非最大似然的角度,推导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简单的实验表明它效果不逊色于梯度下降求出来的最大似然解。此外,这个解析解还易于推广到单层Softmax多分类模型。
两个多元正态分布的KL散度、巴氏距离和W距离
By 苏剑林 | 2021-07-08 | 111131位读者 | 引用正态分布是最常见的连续型概率分布之一。它是给定均值和协方差后的最大熵分布(参考《“熵”不起:从熵、最大熵原理到最大熵模型(二)》),也可以看作任意连续型分布的二阶近似,它的地位就相当于一般函数的线性近似。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态分布算得上是最简单的连续型分布了。也正因为简单,所以对于很多估计量来说,它都能写出解析解来。
本文主要来计算两个多元正态分布的几种度量,包括KL散度、巴氏距离和W距离,它们都有显式解析解。
正态分布
这里简单回顾一下正态分布的一些基础知识。注意,仅仅是回顾,这还不足以作为正态分布的入门教程。
概率密度
正态分布,也即高斯分布,是定义在$\mathbb{R}^n$上的连续型概率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begin{equation}p(\boldsymbol{x})=\frac{1}{\sqrt{(2\pi)^n \det(\boldsymbol{\Sigma})}}\exp\left\{-\frac{1}{2}(\boldsymbol{x}-\boldsymbol{\mu})^{\top}\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x}-\boldsymbol{\mu})\right\}\end{equation}
又是Dropout两次!这次它做到了有监督任务的SOTA
By 苏剑林 | 2021-07-01 | 218850位读者 | 引用关注NLP新进展的读者,想必对四月份发布的SimCSE印象颇深,它通过简单的“Dropout两次”来构造正样本进行对比学习,达到了无监督语义相似度任务的全面SOTA。无独有偶,最近的论文《R-Drop: Regularized Dropout for Neural Networks》提出了R-Drop,它将“Dropout两次”的思想用到了有监督任务中,每个实验结果几乎都取得了明显的提升。此外,笔者在自己的实验还发现,它在半监督任务上也能有不俗的表现。
小小的“Dropout两次”,居然跑出了“五项全能”的感觉,不得不令人惊讶。本文来介绍一下R-Drop,并分享一下笔者对它背后原理的思考。
对比学习可以使用梯度累积吗?
By 苏剑林 | 2021-06-17 | 63026位读者 | 引用在之前的文章《用时间换取效果:Keras梯度累积优化器》中,我们介绍过“梯度累积”,它是在有限显存下实现大batch_size效果的一种技巧。一般来说,梯度累积适用的是loss是独立同分布的场景,换言之每个样本单独计算loss,然后总loss是所有单个loss的平均或求和。然而,并不是所有任务都满足这个条件的,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对比学习,每个样本的loss还跟其他样本有关。
那么,在对比学习场景,我们还可以使用梯度累积来达到大batch_size的效果吗?本文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简介
一般情况下,对比学习的loss可以写为
\begin{equation}\mathcal{L}=-\sum_{i,j=1}^b t_{i,j}\log p_{i,j} = -\sum_{i,j=1}^b t_{i,j}\log \frac{e^{s_{i,j}}}{\sum\limits_j e^{s_{i,j}}}=-\sum_{i,j=1}^b t_{i,j}s_{i,j} + \sum_{i=1}^b \log\sum_{j=1}^b e^{s_{i,j}}\label{eq:loss}\end{equation}
这里的$b$是batch_size;$t_{i,j}$是事先给定的标签,满足$t_{i,j}=t_{j,i}$,它是一个one hot矩阵,每一列只有一个1,其余都为0;而$s_{i,j}$是样本$i$和样本$j$的相似度,满足$s_{i,j}=s_{j,i}$,一般情况下还有个温度参数,这里假设温度参数已经整合到$s_{i,j}$中,从而简化记号。模型参数存在于$s_{i,j}$中,假设为$\theta$。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