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的BERT:端到端地从篇章中构建问答对
By 苏剑林 | 2020-07-25 | 98102位读者 | 引用机器阅读理解任务,相比不少读者都有所了解了,简单来说就是从给定篇章中寻找给定问题的答案,即“篇章 + 问题 → 答案”这样的流程,笔者之前也写过一些关于阅读理解的文章,比如《基于CNN的阅读理解式问答模型:DGCNN》等。至于问答对构建,则相当于是阅读理解的反任务,即“篇章 → 答案 + 问题”的流程,学术上一般直接叫“问题生成(Question Generation)”,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可以通过比较规则的随机选择,所以很多文章都只关心“篇章 + 答案 → 问题”这一步。
本文将带来一次全端到端的“篇章 → 答案 + 问题”实践,包括模型介绍以及基于bert4keras的实现代码,欢迎读者尝试。
线性Attention的探索:Attention必须有个Softmax吗?
By 苏剑林 | 2020-07-04 | 194934位读者 | 引用众所周知,尽管基于Attention机制的Transformer类模型有着良好的并行性能,但它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都是$\mathcal{O}(n^2)$级别的,$n$是序列长度,所以当$n$比较大时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量难以承受。近来,也有不少工作致力于降低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量,比如模型剪枝、量化、蒸馏等精简技术,又或者修改Attention结构,使得其复杂度能降低到$\mathcal{O}(n\log n)$甚至$\mathcal{O}(n)$。
前几天笔者读到了论文《Transformers are RNNs: Fast Autoregressive Transformers with Linear Attention》,了解到了线性化Attention(Linear Attention)这个探索点,继而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献,有一些不错的收获,最后将自己对线性化Attention的理解汇总在此文中。
Attention
当前最流行的Attention机制当属Scaled-Dot Attention,形式为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 = softmax\left(\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right)\boldsymbol{V}\label{eq:std-att}\end{equation}
这里的$\boldsymbol{Q}\in\mathbb{R}^{n\times d_k}, \boldsymbol{K}\in\mathbb{R}^{m\times d_k}, \boldsymbol{V}\in\mathbb{R}^{m\times d_v}$,简单起见我们就没显式地写出Attention的缩放因子了。本文我们主要关心Self Attention场景,所以为了介绍上的方便统一设$\boldsymbol{Q}, \boldsymbol{K}, \boldsymbol{V}\in\mathbb{R}^{n\times d}$,一般场景下都有$n > d$甚至$n\gg d$(BERT base里边$d=64$)。
如何应对Seq2Seq中的“根本停不下来”问题?
By 苏剑林 | 2020-06-16 | 55700位读者 | 引用在Seq2Seq的解码过程中,我们是逐个token地递归生成的,直到出现<eos>标记为止,这就是所谓的“自回归”生成模型。然而,研究过Seq2Seq的读者应该都能发现,这种自回归的解码偶尔会出现“根本停不下来”的现象,主要是某个片段反复出现,比如“今天天气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不对...”等等,但就是死活不出现<eos>标记。ICML 2020的文章《Consistency of a Recurrent Language Model With Respect to Incomplete Decoding》比较系统地讨论了这个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本文来简单介绍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解码算法
对于自回归模型来说,我们建立的是如下的条件语言模型
\begin{equation}p(y_t|y_{\lt t}, x)\label{eq:p}\end{equation}
那么解码算法就是在已知上述模型时,给定$x$来输出对应的$y=(y_1,y_2,\dots,y_T)$来。解码算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确定性解码算法和随机性解码算法,原论文分别针对这两类解码讨论来讨论了“根本停不下来”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这两类解码算法。
鱼与熊掌兼得:融合检索和生成的SimBERT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5-18 | 267401位读者 | 引用前段时间我们开放了一个名为SimBERT的模型权重,它是以Google开源的BERT模型为基础,基于微软的UniLM思想设计了融检索与生成于一体的任务,来进一步微调后得到的模型,所以它同时具备相似问生成和相似句检索能力。不过当时除了放出一个权重文件和示例脚本之外,未对模型原理和训练过程做进一步说明。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补充这部分内容。
UniLM
UniLM是一个融合NLU和NLG能力的Transformer模型,由微软在去年5月份提出来的,今年2月份则升级到了v2版本。我们之前的文章《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就简单介绍过UniLM,并且已经集成到了bert4keras中。
UniLM的核心是通过特殊的Attention Mask来赋予模型具有Seq2Seq的能力。假如输入是“你想吃啥”,目标句子是“白切鸡”,那UNILM将这两个句子拼成一个:[CLS] 你 想 吃 啥 [SEP] 白 切 鸡 [SEP],然后接如图的Attention Mask:
现在可以用Keras玩中文GPT2了(GPT2_ML)
By 苏剑林 | 2020-03-16 | 87538位读者 | 引用前段时间留意到有大牛开源了一个中文的GPT2模型,是最大的15亿参数规模的,看作者给的demo,生成效果还是蛮惊艳的,就想着加载到自己的bert4keras来玩玩。不过早期的bert4keras整体架构写得比较“死”,集成多个不同的模型很不方便。前两周终于看不下去了,把bert4keras的整体结构重写了一遍,现在的bert4keras总能算比较灵活地编写各种Transformer结构的模型了,比如GPT2、T5等都已经集成在里边了。
GPT2科普
GPT,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说过它了,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基于Transformer结构的语言模型,源自论文《GPT: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但它又不是为了做语言模型而生,它是通过语言模型来预训练自身,然后在下游任务微调,提高下游任务的表现。它是“Transformer + 预训练 + 微调”这种模式的先驱者,相对而言,BERT都算是它的“后辈”,而GPT2,则是GPT的升级版——模型更大,训练数据更多——模型最大版的参数量达到了15亿。
Seq2Seq中Exposure Bias现象的浅析与对策
By 苏剑林 | 2020-03-09 | 89242位读者 | 引用前些天笔者写了《CRF用过了,不妨再了解下更快的MEMM?》,里边提到了MEMM的局部归一化和CRF的全局归一化的优劣。同时,笔者联想到了Seq2Seq模型,因为Seq2Seq模型的典型训练方案Teacher Forcing就是一个局部归一化模型,所以它也存在着局部归一化所带来的毛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Exposure Bias”。带着这个想法,笔者继续思考了一翻,将最后的思考结果记录在此文。
本文算是一篇进阶文章,适合对Seq2Seq模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希望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理解或表现的读者。关于Seq2Seq的入门文章,可以阅读旧作《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和《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
本文的内容大致为:
1、Exposure Bias的成因分析及例子;
2、简单可行的缓解Exposure Bias问题的策略。
“非自回归”也不差:基于MLM的阅读理解问答
By 苏剑林 | 2019-12-26 | 77259位读者 | 引用基于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的条件文本生成
By 苏剑林 | 2019-12-14 | 105159位读者 | 引用从文章《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配合适当的Attention Mask,Bert(或者其他Transformer模型)就可以用来做无条件生成(Language Model)和序列翻译(Seq2Seq)任务。
可如果是有条件生成呢?比如控制文本的类别,按类别随机生成文本,也就是Conditional Language Model;又比如传入一副图像,来生成一段相关的文本描述,也就是Image Caption。
相关工作
八月份的论文《Encoder-Agnostic Adaptation for Conditional Language Generation》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利用预训练模型做条件生成的几种方案;九月份有一篇论文《CTRL: A Conditional Transformer Language Model for Controllable Generation》提供了一个基于条件生成来预训练的模型,不过这本质还是跟GPT一样的语言模型,只能以文字输入为条件;而最近的论文《Plug and Play Language Models: a Simple Approach to Controlled Text Generation》将$p(x|y)$转化为$p(x)p(y|x)$来探究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条件生成。
不过这些经典工作都不是本文要介绍的。本文关注的是以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作为条件的文本生成的场景,而方法是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把条件融合到Layer Normalization的$\beta$和$\gamma$中去。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