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un

漫谈重参数:从正态分布到Gumbel Softmax

最近在用VAE处理一些文本问题的时候遇到了对离散形式的后验分布求期望的问题,于是沿着“离散分布 + 重参数”这个思路一直搜索下去,最后搜到了Gumbel Softmax,从对Gumbel Softmax的学习过程中,把重参数的相关内容都捋了一遍,还学到一些梯度估计的新知识,遂记录在此。

文章从连续情形出发开始介绍重参数,主要的例子是正态分布的重参数;然后引入离散分布的重参数,这就涉及到了Gumbel Softmax,包括Gumbel Softmax的一些证明和讨论;最后再讲讲重参数背后的一些故事,这主要跟梯度估计有关。

基本概念

重参数(Reparameterization)实际上是处理如下期望形式的目标函数的一种技巧:
\begin{equation}L_{\theta}=\mathbb{E}_{z\sim p_{\theta}(z)}[f(z)]\label{eq:base}\end{equation}
这样的目标在VAE中会出现,在文本GAN也会出现,在强化学习中也会出现($f(z)$对应于奖励函数),所以深究下去,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目标函数。取决于$z$的连续性,它对应不同的形式:
\begin{equation}\int p_{\theta}(z) f(z)dz\,\,\,\text{(连续情形)}\qquad\qquad \sum_{z} p_{\theta}(z) f(z)\,\,\,\text{(离散情形)}\end{equation}
当然,离散情况下我们更喜欢将记号$z$换成$y$或者$c$。

点击阅读全文...

26 Aug

HSIC简介:一个有意思的判断相关性的思路

前几天,在机器之心看到这样的一个推送《彻底解决梯度爆炸问题,新方法不用反向传播也能训练ResNet》,当然,媒体的标题党作风我们暂且无视,主要看内容即可。机器之心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论文《The HSIC Bottleneck: Deep Learning without Back-Propagation》的成果,里边提出了一种通过HSIC Bottleneck来训练神经网络的算法。

坦白说,这篇论文笔者还没有看明白,因为对笔者来说里边的新概念有点多了。不过论文中的“HSIC”这个概念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经过学习,终于基本地理解了这个HSIC的含义和来龙去脉,于是就有了本文,试图给出HSIC的一个尽可能通俗(但可能不严谨)的理解。

背景

HSIC全称“Hilbert-Schmidt independence criterion”,中文可以叫做“希尔伯特-施密特独立性指标”吧,跟互信息一样,它也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

点击阅读全文...

15 Sep

殊途同归的策略梯度与零阶优化

深度学习如此成功的一个巨大原因就是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SGD、Adam等)能有效地求解大多数神经网络模型。然而,既然是基于梯度,那么就要求模型是可导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时常会有求解不可导模型的需求,典型的例子就是直接优化准确率、F1、BLEU等评测指标,或者在神经网络里边加入了不可导模块(比如“跳读”操作)。

Gradient

Gradient

本文将简单介绍两种求解不可导的模型的有效方法:强化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策略梯度(Policy Gradient),以及干脆不需要梯度的零阶优化(Zeroth Order Optimization)。表面上来看,这是两种思路完全不一样的优化方法,但本文将进一步证明,在一大类优化问题中,其实两者基本上是等价的。

点击阅读全文...

21 Dec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七):SGD ≈ SVM?

众所周知,在深度学习之前,机器学习是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的天下,曾经的它可谓红遍机器学习的大江南北,迷倒万千研究人员,直至今日,“手撕SVM”仍然是大厂流行的面试题之一。然而,时过境迁,当深度学习流行起来之后,第一个革的就是SVM的命,现在只有在某些特别追求效率的场景以及大厂的面试题里边,才能看到SVM的踪迹了。

峰回路转的是,最近Arxiv上的一篇论文《Every Model Learned by Gradient Descent Is Approximately a Kernel Machine》做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宣言:

任何由梯度下降算法学出来的模型,都是可以近似看成是一个SVM!

这结论真不可谓不“霸气”,因为它已经不只是针对深度学习了,而是只要你用梯度下降优化的,都不过是一个SVM(的近似)。笔者看了一下原论文的分析,感觉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合理的,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很多模型的理解,遂跟大家分享一下。

点击阅读全文...

3 Feb

让研究人员绞尽脑汁的Transformer位置编码

不同于RNN、CNN等模型,对于Transformer模型来说,位置编码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纯粹的Attention模块是无法捕捉输入顺序的,即无法区分不同位置的Token。为此我们大体有两个选择:1、想办法将位置信息融入到输入中,这构成了绝对位置编码的一般做法;2、想办法微调一下Attention结构,使得它有能力分辨不同位置的Token,这构成了相对位置编码的一般做法。

虽然说起来主要就是绝对位置编码和相对位置编码两大类,但每一类其实又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变种,为此研究人员可算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了,此外还有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位置编码。本文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研究人员为了更好地表达位置信息所构建出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的编码方案。

绝对位置编码

形式上来看,绝对位置编码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方案,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各路研究人员的奇思妙想,也有不少的变种。一般来说,绝对位置编码会加到输入中:在输入的第$k$个向量$\boldsymbol{x}_k$中加入位置向量$\boldsymbol{p}_k$变为$\boldsymbol{x}_k + \boldsymbol{p}_k$,其中$\boldsymbol{p}_k$只依赖于位置编号$k$。

点击阅读全文...

8 Mar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Sinusoidal位置编码追根溯源

最近笔者做了一些理解和改进Transformer的尝试,得到了一些似乎还有价值的经验和结论,遂开一个专题总结一下,命名为“Transformer升级之路”,既代表理解上的深入,也代表结果上的改进。

作为该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笔者将会介绍自己对Google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来的Sinusoidal位置编码
\begin{equation}\left\{\begin{aligned}&\boldsymbol{p}_{k,2i}=\sin\Big(k/10000^{2i/d}\Big)\\
&\boldsymbol{p}_{k, 2i+1}=\cos\Big(k/10000^{2i/d}\Big)
\end{aligned}\right.\label{eq:sin}\end{equation}
的新理解,其中$\boldsymbol{p}_{k,2i},\boldsymbol{p}_{k,2i+1}$分别是位置$k$的编码向量的第$2i,2i+1$个分量,$d$是向量维度。

作为位置编码的一个显式解,Google在原论文中对它的描述却寥寥无几,只是简单提及了它可以表达相对位置信息,后来知乎等平台上也出现了一些解读,它的一些特点也逐步为大家所知,但总体而言比较零散。特别是对于“它是怎么想出来的”、“非得要这个形式不可吗”等原理性问题,还没有比较好的答案。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可能在思考过程中读者会有跟笔者一样的感觉,即越思考越觉得这个设计之精妙漂亮,让人叹服~

点击阅读全文...

22 Jul

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我们知道,线性回归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它存在解析解,而它的变体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却没有解析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逻辑回归虽然也叫“回归”,但它实际上是用于分类问题的,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分类比回归更加常见。准确来说,我们说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说的是“最大似然估计下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不用最大似然估计,是否能找到一个可用的解析解呢?

逻辑回归示意图

逻辑回归示意图

本文将会从非最大似然的角度,推导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简单的实验表明它效果不逊色于梯度下降求出来的最大似然解。此外,这个解析解还易于推广到单层Softmax多分类模型。

点击阅读全文...

9 Aug

线性Transformer应该不是你要等的那个模型

在本博客中,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线性Attention的相关内容。介绍线性Attention的逻辑大体上都是:标准Attention具有$\mathcal{O}(n^2)$的平方复杂度,是其主要的“硬伤”之一,于是我们$\mathcal{O}(n)$复杂度的改进模型,也就是线性Attention。有些读者看到线性Attention的介绍后,就一直很期待我们发布基于线性Attention的预训练模型,以缓解他们被BERT的算力消耗所折腾的“死去活来”之苦。

然而,本文要说的是:抱有这种念头的读者可能要失望了,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on的转换应该远远达不到你的预期,而BERT那么慢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标准Attention的平方复杂度。

BERT之反思

按照直观理解,平方复杂度换成线性复杂度不应该要“突飞猛进”才对嘛?怎么反而“远远达不到预期”?出现这个疑惑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仔细评估一下常规的Transformer模型(如BERT)的整体计算量。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