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
By 苏剑林 | 2019-09-18 | 336447位读者 | 引用相信近一年来(尤其是近半年来),大家都能很频繁地看到各种Transformer相关工作(比如Bert、GPT、XLNet等等)的报导,连同各种基础评测任务的评测指标不断被刷新。同时,也有很多相关的博客、专栏等对这些模型做科普和解读。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不仅要在“是什么”这个层面去理解这些工作,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仅仅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包括“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比如,在谈到XLNet的乱序语言模型时,我们或许已经从诸多介绍中明白了乱序语言模型的好处,那不妨更进一步思考一下:
为什么Transformer可以实现乱序语言模型?是怎么实现的?RNN可以实现吗?
本文从对Attention矩阵进行Mask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众多Transformer模型可以玩得如此“出彩”的基本原因,正如标题所述“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这是各种花式Transformer模型的重要“门道”之一。
读完本文,你或许可以了解到:
1、Attention矩阵的Mask方式与各种预训练方案的关系;
2、直接利用预训练的Bert模型来做Seq2Seq任务。
从几何视角来理解模型参数的初始化策略
By 苏剑林 | 2020-01-16 | 98149位读者 | 引用对于复杂模型来说,参数的初始化显得尤为重要。糟糕的初始化,很多时候已经不单是模型效果变差的问题了,还更有可能是模型根本训练不动或者不收敛。在深度学习中常见的自适应初始化策略是Xavier初始化,它是从正态分布$\mathcal{N}\left(0,\frac{2}{fan_{in} + fan_{out}}\right)$中随机采样而构成的初始权重,其中$fan_{in}$是输入的维度而$fan_{out}$是输出的维度。其他初始化策略基本上也类似,只不过假设有所不同,导致最终形式略有差别。
标准的初始化策略的推导是基于概率统计的,大概的思路是假设输入数据的均值为0、方差为1,然后期望输出数据也保持均值为0、方差为1,然后推导出初始变换应该满足的均值和方差条件。这个过程理论上没啥问题,但在笔者看来依然不够直观,而且推导过程的假设有点多。本文则希望能从几何视角来理解模型的初始化方法,给出一个更直观的推导过程。
信手拈来的正交
前者时间笔者写了《n维空间下两个随机向量的夹角分布》,其中的一个推论是
推论1: 高维空间中的任意两个随机向量几乎都是垂直的。
抛开约束,增强模型:一行代码提升albert表现
By 苏剑林 | 2020-01-29 | 82527位读者 | 引用EAE:自编码器 + BN + 最大熵 = 生成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4-20 | 60189位读者 | 引用生成模型一直是笔者比较关注的主题,不管是NLP和CV的生成模型都是如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一个新颖的生成模型,来自论文《Batch norm with entropic regularization turns deterministic autoencoders into generative models》,论文中称之为EAE(Entropic AutoEncoder)。它要做的事情给变分自编码器(VAE)基本一致,最终效果其实也差不多(略优),说它新颖并不是它生成效果有多好,而是思路上的新奇,颇有别致感。此外,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还将学习一种统计量的估计方法——$k$邻近方法,这是一种很有用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自编码器vs生成模型
普通的自编码器是一个“编码-解码”的重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loss一般为
\begin{equation}L_{AE}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left\Vert x - \hat{x}\right\Vert^2\right]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left\Vert x - D(E(x))\right\Vert^2\right]\end{equation}
鱼与熊掌兼得:融合检索和生成的SimBERT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5-18 | 298850位读者 | 引用前段时间我们开放了一个名为SimBERT的模型权重,它是以Google开源的BERT模型为基础,基于微软的UniLM思想设计了融检索与生成于一体的任务,来进一步微调后得到的模型,所以它同时具备相似问生成和相似句检索能力。不过当时除了放出一个权重文件和示例脚本之外,未对模型原理和训练过程做进一步说明。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补充这部分内容。
UniLM
UniLM是一个融合NLU和NLG能力的Transformer模型,由微软在去年5月份提出来的,今年2月份则升级到了v2版本。我们之前的文章《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就简单介绍过UniLM,并且已经集成到了bert4keras中。
UniLM的核心是通过特殊的Attention Mask来赋予模型具有Seq2Seq的能力。假如输入是“你想吃啥”,目标句子是“白切鸡”,那UNILM将这两个句子拼成一个:[CLS] 你 想 吃 啥 [SEP] 白 切 鸡 [SEP],然后接如图的Attention Mask:
动手做个DialoGPT:基于LM的生成式多轮对话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9-07 | 106096位读者 | 引用修改Transformer结构,设计一个更快更好的MLM模型
By 苏剑林 | 2020-08-07 | 55820位读者 | 引用大家都知道,MLM(Masked Language Model)是BERT、RoBERTa的预训练方式,顾名思义,就是mask掉原始序列的一些token,然后让模型去预测这些被mask掉的token。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MLM不单单可以作为预训练方式,还能有很丰富的应用价值,比如笔者之前就发现直接加载BERT的MLM权重就可以当作UniLM来做Seq2Seq任务(参考这里),又比如发表在ACL 2020的《Spelling Error Correction with Soft-Masked BERT》将MLM模型用于文本纠错。
然而,仔细读过BERT的论文或者亲自尝试过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原始的MLM的训练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每次只能mask掉一小部分的token来训练。ACL 2020的论文《Fast and Accurate Deep Bidirectional Language Representations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MLM模型设计,能够有更高的训练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必须要GPT3吗?不,BERT的MLM模型也能小样本学习
By 苏剑林 | 2020-09-27 | 155163位读者 | 引用大家都知道现在GPT3风头正盛,然而,到处都是GPT3、GPT3地推,读者是否记得GPT3论文的名字呢?事实上,GPT3的论文叫做《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标题里边已经没有G、P、T几个单词了,只不过它跟开始的GPT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还是以GPT称呼它。顾名思义,GPT3主打的是Few-Shot Learning,也就是小样本学习。此外,GPT3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最大的版本多达1750亿参数,是BERT Base的一千多倍。
正因如此,前些天Arxiv上的一篇论文《It's Not Just Size That Matters: Small Language Models Are Also Few-Shot Learners》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意译过来就是“谁说一定要大的?小模型也可以做小样本学习”。显然,这标题对标的就是GPT3,于是笔者饶有兴趣地点进去看看是谁这么有勇气挑战GPT3,又是怎样的小模型能挑战GPT3?经过阅读,原来作者提出通过适当的构造,用BERT的MLM模型也可以做小样本学习,看完之后颇有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恍然大悟感~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