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Dec

让炼丹更科学一些(一):SGD的平均损失收敛

很多时候我们将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戏称为“炼丹”,因为整个过程跟古代的炼丹术一样,看上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整体却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感觉。尽管本站之前也关注过一些优化器相关的工作,甚至也写过《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系列,但都是比较表面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到更深入的理论。为了让以后的炼丹更科学一些,笔者决定去补习一些优化相关的理论结果,争取让炼丹之路多点理论支撑。

在本文中,我们将学习随机梯度下降(SGD)的一个非常基础的收敛结论。虽然现在看来,该结论显得很粗糙且不实用,但它是优化器收敛性证明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特别是它考虑了我们实际使用的是随机梯度下降(SGD)而不是全量梯度下降(GD)这一特性,使得结论更加具有参考意义。

问题设置

设损失函数是$L(\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其实$\boldsymbol{x}$是训练集,而$\boldsymbol{\theta}\in\mathbb{R}^d$是训练参数。受限于算力,我们通常只能执行随机梯度下降(SGD),即每步只能采样一个训练子集来计算损失函数并更新参数,假设采样是独立同分布的,第$t$步采样到的子集为$\boldsymbol{x}_t$,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实际优化的最终目标是
\begin{equation}L(\boldsymbol{\theta}) = \lim_{T\to\infty}\frac{1}{T}\sum_{t=1}^T L(\boldsymbol{x}_t,\boldsymbol{\theta})\label{eq:loss}\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5 Sep

殊途同归的策略梯度与零阶优化

深度学习如此成功的一个巨大原因就是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SGD、Adam等)能有效地求解大多数神经网络模型。然而,既然是基于梯度,那么就要求模型是可导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时常会有求解不可导模型的需求,典型的例子就是直接优化准确率、F1、BLEU等评测指标,或者在神经网络里边加入了不可导模块(比如“跳读”操作)。

Gradient

Gradient

本文将简单介绍两种求解不可导的模型的有效方法:强化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策略梯度(Policy Gradient),以及干脆不需要梯度的零阶优化(Zeroth Order Optimization)。表面上来看,这是两种思路完全不一样的优化方法,但本文将进一步证明,在一大类优化问题中,其实两者基本上是等价的。

点击阅读全文...

23 Jun

从采样看优化:可导优化与不可导优化的统一视角

不少读者都应该知道,损失函数与评测指标的不一致性是机器学习的典型现象之一,比如分类问题中损失函数用交叉熵,评测指标则是准确率或者F1,又比如文本生成中损失函数是teacher-forcing形式的交叉熵,评测指标则是BLEU、ROUGE等。理想情况下,当然是评测什么指标,我们就去优化这个指标,然而评测指标通常都是不可导的,而我们多数都是使用基于梯度的优化器,这就要求最小化的目标必须是可导的,这是不一致性的来源。

前些天在arxiv刷到了一篇名为《MLE-guided parameter search for task loss minimization in neural sequence modeling》的论文,顾名思义,它是研究如何直接优化文本生成的评测指标的。经过阅读,笔者发现这篇论文很有价值,事实上它提供了一种优化评测指标的新思路,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文本生成中。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包含了一种理解可导优化与不可导优化的统一视角

采样视角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采样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优化问题:设模型当前参数为$\theta$,优化目标为$l(\theta)$,我们希望决定下一步的更新量$\Delta\theta$,为此,我们先构建分布
\begin{equation}p(\Delta\theta|\theta)=\frac{e^{-[l(\theta + \Delta\theta) - l(\theta)]/\alpha}}{Z(\theta)},\quad Z(\theta) = \int e^{-[l(\theta + \Delta\theta) - l(\theta)]/\alpha} d(\Delta\theta)\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5 Mar

从最大似然到EM算法:一致的理解方式

最近在思考NLP的无监督学习和概率图相关的一些内容,于是重新把一些参数估计方法理了一遍。在深度学习中,参数估计是最基本的步骤之一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型训练过程。为了训练模型就得有个损失函数,而如果没有系统学习过概率论的读者,能想到的最自然的损失函数估计是平均平方误差,它也就是对应于我们所说的欧式距离。而理论上来讲,概率模型的最佳搭配应该是“交叉熵”函数,它来源于概率论中的最大似然函数。

最大似然

合理的存在

何为最大似然?哲学上有句话叫做“存在就是合理的”,最大似然的意思是“存在就是最合理的”。具体来说,如果事件$X$的概率分布为$p(X)$,如果一次观测中具体观测到的值分别为$X_1,X_2,\dots,X_n$,并假设它们是相互独立,那么
$$\mathcal{P} = \prod_{i=1}^n p(X_i)\tag{1}$$
是最大的。如果$p(X)$是一个带有参数$\theta$的概率分布式$p_{\theta}(X)$,那么我们应当想办法选择$\theta$,使得$\mathcal{L}$最大化,即
$$\theta = \mathop{\text{argmax}}_{\theta} \mathcal{P}(\theta) = \mathop{\text{argmax}}_{\theta}\prod_{i=1}^n p_{\theta}(X_i)\tag{2}$$

点击阅读全文...

1 Jul

从Boosting学习到神经网络:看山是山?

前段时间在潮州给韩师的同学讲文本挖掘之余,涉猎到了Boosting学习算法,并且做了一番头脑风暴,最后把Boosting学习算法的一些本质特征思考清楚了,而且得到一些意外的结果,比如说AdaBoost算法的一些理论证明也可以用来解释神经网络模型这么强大。

AdaBoost算法

Boosting学习,属于组合模型的范畴,当然,与其说它是一个算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有监督的分类问题为例,它说的是可以把弱的分类器(只要准确率严格大于随机分类器)通过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很优秀的分类器(理论上准确率可以100%)。AdaBoost算法是Boosting算法的一个例子,由Schapire在1996年提出,它构造了一种Boosting学习的明确的方案,并且从理论上给出了关于错误率的证明。

以二分类问题为例子,假设我们有一批样本$\{x_i,y_i\},i=1,2,\dots,n$,其中$x_i$是样本数据,有可能是多维度的输入,$y_i\in\{1,-1\}$为样本标签,这里用1和-1来描述样本标签而不是之前惯用的1和0,只是为了后面证明上的方便,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接着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弱分类器$G(x)$,比如逻辑回归、SVM、决策树等,对分类器的唯一要求是它的准确率要严格大于随机(在二分类问题中就是要严格大于0.5),所谓严格大于,就是存在一个大于0的常数$\epsilon$,每次的准确率都不低于$\frac{1}{2}+\epsilon$

点击阅读全文...

29 Nov

从Hessian近似看自适应学习率优化器

这几天在重温去年的Meta的一篇论文《A Theory on Adam Instability in Large-Scale Machine Learning》,里边给出了看待Adam等自适应学习率优化器的新视角:它指出梯度平方的滑动平均某种程度上近似于在估计Hessian矩阵的平方,从而Adam、RMSprop等优化器实际上近似于二阶的Newton法。

这个角度颇为新颖,而且表面上跟以往的一些Hessian近似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一番。

牛顿下降

设损失函数为$\mathcal{L}(\boldsymbol{\theta})$,其中待优化参数为$\boldsymbol{\theta}$,我们的优化目标是
\begin{equation}\boldsymbol{\theta}^* = \mathop{\text{argmin}}_{\boldsymbol{\theta}} \mathcal{L}(\boldsymbol{\theta})\label{eq:loss}\end{equation}
假设$\boldsymbol{\theta}$的当前值是$\boldsymbol{\theta}_t$,Newton法通过将损失函数展开到二阶来寻求$\boldsymbol{\theta}_{t+1}$:
\begin{equation}\mathcal{L}(\boldsymbol{\theta})\approx \mathcal{L}(\boldsymbol{\theta}_t) + \boldsymbol{g}_t^{\top}(\boldsymbol{\theta} - \boldsymbol{\theta}_t) + \frac{1}{2}(\boldsymbol{\theta} - \boldsymbol{\theta}_t)^{\top}\boldsymbol{\mathcal{H}}_t(\boldsymbol{\theta} - \boldsymbol{\theta}_t)\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0 Dec

Muon优化器赏析:从向量到矩阵的本质跨越

随着LLM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于优化器的研究热情似乎有所减退。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主流的AdamW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需求,而如果对优化器“大动干戈”,那么需要巨大的验证成本。因此,当前优化器的变化,多数都只是工业界根据自己的训练经验来对AdamW打的一些小补丁。

不过,最近推特上一个名为“Muon”的优化器颇为热闹,它声称比AdamW更为高效,且并不只是在Adam基础上的“小打小闹”,而是体现了关于向量与矩阵差异的一些值得深思的原理。本文让我们一起赏析一番。

Muon与AdamW效果对比(来源:推特@Yuchenj_UW)

Muon与AdamW效果对比(来源:推特@Yuchenj_UW)

点击阅读全文...

2 Jul

用Pandas实现高效的Apriori算法

最新更新:《用Numpy实现高效的Apriori算法》

最近在做数据挖掘相关的工作,阅读到了Apriori算法。平时由于没有涉及到相关领域,因此对Apriori算法并不了解,而如今工作上遇到了,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下了。Apriori算法是一个寻找关联规则的算法,也就是从一大批数据中找到可能的逻辑,比如“条件A+条件B”很有可能推出“条件C”(A+B-->C),这就是一个关联规则。具体来讲,比如客户买了A商品后,往往会买B商品(反之,买了B商品不一定会买A商品),或者更复杂的,买了A、B两种商品的客户,很有可能会再买C商品(反之也不一定)。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商品组合销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寻求关联规则的算法,就是关联分析算法。

啤酒与尿布

啤酒与尿布

啤酒与尿布

关联算法的案例中,最为人老生常谈的应该是“啤酒与尿布”了。“啤酒与尿布”的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沃尔玛超市中,超市管理人员发现“啤酒与尿布两件看上去毫无关系的商品会经常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中”。经过分析,原来在美国有婴儿的家庭中,一般是母亲在家中照看婴儿,年轻的父亲前去超市购买尿布。父亲在购买尿布的同时,往往会顺便为自己购买啤酒,这样就会出现啤酒与尿布这两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商品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购物篮的现象。因此,沃尔玛尝试将啤酒与尿布摆放在相同的区域,让年轻的父亲可以同时找到这两件商品。事实是效果相当不错!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