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高考乱弹:怀念的,也许只是怀念本身
By 苏剑林 | 2019-06-07 | 57376位读者 | 引用自己实现了一个bert4keras
By 苏剑林 | 2019-08-27 | 198228位读者 | 引用思考:两个椭圆片能粘合成一个立体吗?
By 苏剑林 | 2019-07-21 | 66322位读者 | 引用什么时候多进程的加速比可以大于1?
By 苏剑林 | 2019-10-27 | 65792位读者 | 引用多进程或者多线程等并行加速目前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相信很多读者都体验过。一般来说,我们会有这样的结论:多进程的加速比很难达到1。换句话说,当你用10进程去并行跑一个任务时,一般只能获得不到10倍的加速,而且进程越多,这个加速比往往就越低。
要注意,我们刚才说“很难达到1”,说明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觉得加速比最多也就是1。理论上确实是的,难不成用10进程还能获得20倍的加速?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不过我前几天确实碰到了一个加速比远大于1的例子,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词频统计
我的原始任务是统计词频:我有很多文章,然后我们要对这些文章进行分词,最后汇总出一个词频表出来。一般的写法是这样的:
tokens = {}
for text in read_texts():
for token in tokenize(text):
tokens[token] = tokens.get(token, 0) + 1
这种写法在我统计THUCNews全部文章的词频时,大概花了20分钟。
开源一版DGCNN阅读理解问答模型(Keras版)
By 苏剑林 | 2019-08-20 | 80978位读者 | 引用去年写过《基于CNN的阅读理解式问答模型:DGCNN》,介绍了一个纯卷积的简单的问答模型。当时是用Tensorflow实现的,而且没有开源,这几天抽空用Keras复现了一下,决定开源。
模型综述
关于DGCNN的基本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的模型并不是之前模型的重复实现,而是有所改动,这里只介绍一下被改动的地方。
1、这里放出的模型,线下验证集的分数大概是0.72(之前大约是0.75);
2、本次模型以字为单位,使用笔者之前探索出来的“字词混合Embedding”(之前是以词为单位);
3、本次模型完全去掉了人工特征(之前用了8个人工特征);
4、本次模型去掉了位置Embedding(之前将位置Embedding拼接到输入上);
5、模型架构和训练细节有所微调。
后台提示,本文是科学空间的第1000篇文章。
本想写下一篇文章的,但是看到这个提示,就先瞎写个水文纪念一下。都说人老了就喜欢各种感叹,这话还真不假。看到别人高考来个感想,博客十周年了来个感想,现在第1000篇文章了也来个感想,似乎总想找点理由感叹一下一样。那今天又能扯些啥犊子呢?
首先,自恋一下。1000篇文章,如果要印刷下来,就算每篇文章印一页,那也能印个1000页了,相信不少人都没捧起过1000页的书吧(我还真读过,有文章为证:《哈哈,我的“〈圣经〉”到了》),我居然能写个1000篇,也是挺佩服自己的。当然,早期的文章有部分是转载的,不是全部都自己写的,不过还是坚持了不少原创内容,而且就算是转载的也是经过自己编辑整理的,不算纯Copy,所以也勉强能说的过去吧。
然后,庆幸一下。博客开始的主题是天文和科普,后来慢慢偏向了理论物理和数学,现在则偏向了机器学习,但不管怎样,总算很庆幸地在科学这条路坚持了下来。虽然没有像幼时设想的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但终究有点相关,闲时依然可以做做科学计算,勉强也对得起当初的梦想。
TeaForN:让Teacher Forcing更有“远见”一些
By 苏剑林 | 2020-10-27 | 46761位读者 | 引用Teacher Forcing是Seq2Seq模型的经典训练方式,而Exposure Bias则是Teacher Forcing的经典缺陷,这对于搞文本生成的同学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事实了。笔者之前也曾写过博文《Seq2Seq中Exposure Bias现象的浅析与对策》,初步地分析过Exposure Bias问题。
本文则介绍Google新提出的一种名为“TeaForN”的缓解Exposure Bias现象的方案,来自论文《TeaForN: Teacher-Forcing with N-grams》,它通过嵌套迭代的方式,让模型能提前预估到后N个token(而不仅仅是当前要预测的token),其处理思路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注:为了尽量跟本博客旧文章保持一致,本文的记号与原论文的记号有所不同,请大家以理解符号含义为主,不要强记符号形式。)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