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诺贝尔奖...
By 苏剑林 | 2012-10-11 | 37744位读者 |又是一年诺奖公布时......每年的这个时候,诺贝尔奖又会被热门地提及到,现在三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都已经公开了。简略收集如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长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John B. Gurdon)。
原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所谓细胞核重编程即将成年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细胞核重编程指细胞内的基因表达由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通过这一技术,可在同一个体上将较容易获得的细胞(如皮肤细胞)类型转变成另一种较难获得的细胞类型(如脑细胞)。这一技术的实现将能避免异体移植产生的排异反应。
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
原因:用一句关键的话概括两人的工作,就是“少量原子或离子体系的囚禁与操控”。官方给出了“他们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令操控和测量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的评价,两人“开启量子物理学实验新时代的大门,显示不必损毁量子粒子个体,就可以直接观测它们”。
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赖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
原因: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人的身体是由数十亿细胞相互作用的微调系统,每个细胞都包含能感知周围环境的微小受体,因此才能适应新的环境。两位获奖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体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运作机制。
这几天中国文学家莫言成为了焦点人物,因为传说他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今天下午,答案将会揭晓!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http://www.nobelprize.org/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spaces.ac.cn/archives/1735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Oct. 11, 2012). 《2012诺贝尔奖...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spaces.ac.cn/archives/1735
@online{kexuefm-1735,
title={2012诺贝尔奖...},
author={苏剑林},
year={2012},
month={Oct},
url={\url{https://spaces.ac.cn/archives/1735}},
}
October 15th, 2012
山中伸弥和研究GPCR的那两位都是实至名归,我的同行们都认为他们的获奖只是时间问题。举个例子,我老板在2008年发的一篇论文在圈子里也被视为很重要的论文,4年来被引用了1500多次。而山中伸弥2006年的那篇老鼠iPS细胞的文章头一年就被人引了一千多次,迄今总共被引用了5000多次......
还有这个消息呀。可见这两个人真的很强悍!而且研究成果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被肯定而且还得奖了,实力不容小觑,呵呵。看得出你老板也算是一个牛人呀,可否透露下他是哪位大侠?^_^
对于生物学来说,六年时间真是很短了(当然物理学的话可以更短,当年杨李两位先生是1956年做出的重大发现,1957年就获奖了)。关于我老板就不多说了,他才刚当了一年助理教授,连小牛都称不上。之所以谈到他,是因为现在在《自然》、《科学》、《细胞》(山中的那篇牛文就发在《细胞》上)这些顶级刊物上的发表的大部分文章年引用率都不到100次,我的老板的文章(他当博后时发的)每年被引用300-400次已经非常好了,但山中又强悍了一个数量级。从文章引用率上预测,现在的华人生物学家还真看不出有谁够格能拿诺奖的。王晓东的希望最大,可惜细胞凋亡在2002年已经颁了,就看将来线粒体功能研究能不能再颁一个了。
王晓东,也是一个大牛!好像是中国唯一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而且是最年轻的院士!他的论文成果在8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好了,呵呵。其他领域的成果检验时间都比较长,中国还需等待。
现在不是了,因为最近朱健康,庄小威和骆利群也当选了(后两位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我有个大学同学现在就在骆利群的实验室里做博后),而且王晓东的实验室虽然搬到北京,他的国籍还是美国。也有中国科学家成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的,譬如陈竺。而且王晓东只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当选时40岁),这个年纪对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来说已属大龄。不过在我心中,他还是在中国大陆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最牛的生物学家(像你说的,他在1996年发的关于细胞色素c和细胞凋亡有关的《细胞》文章已经被引用了4000次,够的上诺奖级别了)。以前他来我们学校访问时我有幸接待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