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boldsymbol.js
25 Dec

《新理解矩阵5》:体积=行列式

在文章《新理解矩阵3》:行列式的点滴中,笔者首次谈及到了行列式的几何意义,它代表了n维的“平行多面体”的“体积”。然而,这篇文章写于我初学矩阵之时,有些论述并不严谨,甚至有些错误。最近笔者在写期末论文的时候,研究了超复数的相关内容,而行列式的几何意义在我的超复数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把行列式的几何意义重新研究了一翻,修正了部分错误,故发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个n阶矩阵A可以看成是nn维列向量\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boldsymbol{x}_n的集合
A=(\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dots,\boldsymbol{x}_n)
从代数的角度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矩阵;从几何的角度来看,这n个向量可以建立一个平行n维体。比如:平行四边形就是“平行二维体”,平行六面体就是“平行三维体”,高阶的只需要相应类比,不需要真正想象出高维空间的立体是什么样。

点击阅读全文...

26 Dec

体积与阿达马不等式

阿达马不等式
设有n阶实矩阵\boldsymbol{A}=(a_{ij})_{n\times n},那么它的行列式满足阿达马(Hadamard)不等式
\begin{equation} \left(\det \boldsymbol{A}\right)^2 \leq \prod\limits_{i=1}^{n}\left(a_{1i}^2+a_{2i}^2+\dots+a_{ni}^2\right) \end{equation}

这是阿达马在1893年首先发表的。根据体积就是行列式的说法,上述不等式具有相当明显的几何意义。当n=2时,它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大于两边长的乘积;当n=3时,它就是说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不大于三条棱长的乘积;高维可以类比。这些结论在几何中几乎都是“显然成立”的东西。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不等式在1893年才被发现。当然,代数不会接受如此笼统的说法,它需要严格的证明。

点击阅读全文...

15 Jul

《新理解矩阵6》:为什么只有方阵有行列式?

学过线性代数的朋友都知道,方阵和非方阵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对于方阵我们可以计算它的行列式,如果不是方阵的话,就没有行列式这个概念了。在追求统一和谐的数学系统中,为什么非方阵却没有行列式?也许对于这个问题最恰当的回答是——因为不够美。对于非方阵,其实也可以类似地定义它的行列式,定义出来的东西,跟方阵的行列式具有同样的性质,比如某行乘上一个常数,行列式值也就乘以一个常数,等等;而且还可以把其几何意义保留下来。但是,非方阵的行列式是不够美的,因为对于一个一般的整数元素的方阵,我们的行列式是一个整数;而对于一个一般的整数元素的非方阵,却导致了一个无理数的行列式值。另外,一个也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单单是方阵的行列式也够用了。综合以上两个理由,非方阵的行列式就被舍弃不用了。

非方阵的行列式不够漂亮

n阶方阵的行列式是每个向量的线性函数,它代表着向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从几何上来讲,它就是向量组成的平行n维体的(有向)体积。我们当然期望非方阵的行列式也保留这些性质,因为只有这样,方阵行列式的那些运算性质才得以保留,比如上面说的,行列式的一行乘上一个常数,行列式值也乘上一个常数。我们考虑m\times n的矩阵,其中 m < n ,我们将它看成是mn维向量的组合。最简单的,我们先考虑1\times 2矩阵的行列式,也就是二维向量(a,b)的行列式。

点击阅读全文...

14 Oct

【理解黎曼几何】2. 从勾股定理到黎曼度量

黎曼度量

几何,英文名是Geometry,原意是大地测量。既然是测量,就必须有参考物,还有得知道如何计算距离。

有了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建立坐标系,把每个点的坐标都写下来,至于计算距离,我们有伟大的勾股定理:
ds^2 = dx^2 + dy^2 \tag{1}
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不一定使用直角坐标系,如果使用极坐标,那么应该是
ds^2 = dr^2 + r^2 d\theta^2 \tag{2}
因此可以联想,最一般的形式应该是
ds^2 = E(x^1, x^2)(dx^1)^2 + 2F(x^1, x^2)dx^1 dx^2 + G(x^1, x^2)(dx^2)^2 \tag{3}
这里的x^1,x^2是广义坐标,使用上标而不是下标来标记序号,是为了跟传统的教材记号一致。那这公式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正如我们没理由要求全世界都使用人民币一样,我们没必要要求世界各地都使用同一个坐标系,而更合理的做法是,每一处地方都使用自己的坐标系(局部坐标系),然后给出当地计算距离的方法。因此,上述公式正是说,在位置(x^1, x^2)处计算向量(dx^1, dx^2)的长度的公式(当地的勾股定理)是ds^2 = E(x^1, x^2)(dx^1)^2 + 2F(x_1, x_2)dx^1 dx^2 + G(x^1, x^2)(dx^2)^2

点击阅读全文...

21 Oct

【理解黎曼几何】7. 高斯-博内公式

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导出黎曼曲率的途径,还能够让我们一瞥高斯-博内公式( Gauss–Bonnet formula)的风采,真正体验一番研究内蕴几何的味道。

高斯-博内公式是大范围微分几何学的一个经典的公式,它建立了空间的局部性质和整体性质之间的联系。而我们从一条几何的路径出发,结合一些矩阵变换和数学分析的内容,逐步导出了测地线、协变导数、曲率张量,现在可以还可以得到经典的高斯-博内公式,可见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足够远了。虽然过程不尽善尽美,然而并没有脱离这个系列的核心:几何直观。本文的目的,正是分享黎曼几何的一种直观思路,既然是思路,以思想交流为主,不以严格证明为目的。因此,对于大家来说,这个系列权当黎曼几何的补充材料吧。

形式改写

首先,我们可以将式(48)重写为更有几何意义的形式。从

点击阅读全文...

4 Nov

【外微分浅谈】2. 反对称的威力

内积与外积

向量(这里暂时指的是二维或者三维空间中的向量)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定义了内积和外积(更多时候称为叉积、向量积等),它们都是两个向量之间的运算,其中,内积被定义为是对称的,而外积则被定义为反对称的,它们都满足分配律。

沿着书本的传统,我们用\langle,\rangle表示内积,用\land表示外积,对于外积,更多的时候是用\times,但为了不至于出现太多的符号,我们统一使用\land。我们将向量用基的形式写出来,比如
\boldsymbol{A}=\boldsymbol{e}_{\mu}A^{\mu} \tag{1}
其中\boldsymbol{e}_{\mu}代表着一组基,而A^{\mu}则是向量的分量。我们来计算两个向量\boldsymbol{A},\boldsymbol{B}的内积和外积,即
\begin{aligned}&\langle \boldsymbol{A}, \boldsymbol{B}\rangle=\langle \boldsymbol{e}_{\mu}A^{\mu}, \boldsymbol{e}_{\nu}B^{\nu}\rangle=\langle\boldsymbol{e}_{\mu},\boldsymbol{e}_{\nu}\rangle A^{\mu}A^{\nu}\\ &\boldsymbol{A}\land \boldsymbol{B}=(\boldsymbol{e}_{\mu}A^{\mu})\land (\boldsymbol{e}_{\nu}B^{\nu})=\boldsymbol{e}_{\mu}\land\boldsymbol{e}_{\nu} A^{\mu}B^{\nu} \end{aligned} \tag{2}

点击阅读全文...

6 Nov

【外微分浅谈】5. 几何意义

对于前面所述的外微分,包括后面还略微涉及到的微分形式的积分,都是纯粹代数定义的内容,本身不具有任何的几何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某些公式或者定义,与一些几何内容对应起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并且更灵活运用它。但是,它仅仅是一种对应,而且取决于我们的诠释。比如,我们说外微分公式
\int_{\partial D} Pdx+Qdy = \int_{D} \left(\frac{\partial Q}{\partial x}-\frac{\partial P}{\partial y}\right)dx\land dy \tag{32}
对应于格林公式
\int_{\partial D} Pdx+Qdy = \int_{D} \left(\frac{\partial Q}{\partial x}-\frac{\partial P}{\partial y}\right)dxdy \tag{33}
。这是没问题的,但它们并不等价,它们仅仅是形式上刚好一样。因为格林公式是描述闭合曲线的积分跟面积分的联系,而外微分的公式是一种纯粹的代数运算。因为你完全可以将dx\land dy对应于-dxdy而不是dxdy,这样就得到另外一种几何的对应。

更深刻的问题是:为什么恰好有这个对应?也就是说,为什么经过一些调整和诠释后,就能够得到与积分公式的对应?首先要明确的是外积与普通的数的乘积,除了反对称性之外,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不少性质得以保留;其次,还应该要回到反对称本身来考虑,矩阵的行列式代表着矩阵所对应的向量组张成的n维立体的体积,然而行列式是反对称的,这就意味着反对称运算跟体积、积分等有着先天的联系。当然,更细致的认识,笔者也还没做到。

此外,我们说寻求微分形式的几何意义,通常只是针对不超过3维的空间来讨论的,更高维的几何图像我们很难想象出来,尤其是高维的曲面积分,一般只是类比,但类比是否成立,有时还需要进一步商榷。因此,这种情况下,倒不如干脆点,说微分形式描述的东西就是几何,而不再去寻找所谓的几何意义了。也就是说,反过来,将微分形式和外微分作为公理式的第一性原理来定义几何。

甚至,你可以只将外微分当作是一种记忆各种微分、积分公式的有效途径,比如现在我要大家默写三维空间中的斯托克斯公式,大家估计会乱,因为不一定记得是哪个减哪个。但是在外微分框架下,可以很快地将它推导一遍。好比式(11),如果非要寻求几何解释,那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然而没有几何解释,你依旧可以把方程解下去。

点击阅读全文...

16 Nov

为什么勒贝格积分比黎曼积分强?

学过实变函数的朋友,总会知道有个叫勒贝格积分的东西,号称是黎曼积分的改进版。虽然“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泛寒”,在学习实变函数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是云里雾里的,不过到最后,在老师的“灌溉”之下,也就耳濡目染了知道了一些结论,比如“黎曼可积的函数(在有限区间),也是勒贝格可积的”,说白了,就是“勒贝格积分比黎曼积分强”。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强在哪儿?为什么会强?

黎曼

黎曼

勒贝格

勒贝格

这个问题,笔者在学习实变函数的时候并没有弄懂,后来也一直搁着,直到最近认真看了《重温微积分》之后,才有了些感觉。顺便说,齐民友老师的《重温微积分》真的很赞,值得一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