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Oct

从梯度最大化看Attention的Scale操作

我们知道,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的Scale因子是$\frac{1}{\sqrt{d}}$,其中$d$是$\boldsymbol{q},\boldsymbol{k}$的维度。这个Scale因子的一般解释是:如果不除以$\sqrt{d}$,那么初始的Attention就会很接近one hot分布,这会造成梯度消失,导致模型训练不起来。然而,可以证明的是,当Scale等于0时同样也会有梯度消失问题,这也就是说Scale太大太小都不行。

那么多大的Scale才适合呢?$\frac{1}{\sqrt{d}}$是最佳的Scale了吗?本文试图从梯度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已有结果

《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中,我们已经推导过标准的Scale因子$\frac{1}{\sqrt{d}}$,推导的思路很简单,假设初始阶段$\boldsymbol{q},\boldsymbol{k}\in\mathbb{R}^d$都采样自“均值为0、方差为1”的分布,那么可以算得
\begin{equation}\mathbb{V}ar[\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 = d\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28 Aug

Lion/Tiger优化器训练下的Embedding异常和对策

打从在《Tiger:一个“抠”到极致的优化器》提出了Tiger优化器之后,Tiger就一直成为了我训练模型的“标配”优化器。最近笔者已经尝试将Tiger用到了70亿参数模型的预训练之中,前期效果看上来尚可,初步说明Tiger也是能Scale Up的。不过,在查看训练好的模型权重时,笔者发现Embedding出现了一些异常值,有些Embedding的分量达到了$\pm 100$的级别。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类似现象并不会在Adam中出现,这是Tiger或者Lion这种带符号函数$\text{sign}$的优化器特有的问题,对此文末提供了两种参考解决方案。本文将记录笔者的分析过程,供大家参考。

现象

接下来,我们的分析都以Tiger优化器为例,但分析过程和结论同样适用于Lion。

点击阅读全文...

28 Jun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从ReFlow到WGAN-GP

上一篇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九):作为扩散ODE的GAN》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将GAN理解为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扩散ODE,简而言之,GAN实际上就是将扩散模型中样本的运动转化为生成器参数的运动!然而,该文章的推导过程依赖于Wasserstein梯度流等相对复杂和独立的内容,没法很好地跟扩散系列前面的文章连接起来,技术上显得有些“断层”。

在笔者看来,《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七):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下)》所介绍的ReFlow是理解扩散ODE的最直观方案,既然可以从扩散ODE的角度理解GAN,那么必定存在一个从ReFlow理解GAN的角度。经过一番尝试,笔者成功从ReFlow推出了类似WGAN-GP的结果。

理论回顾

之所以说“ReFlow是理解扩散ODE的最直观方案”,是因为它本身非常灵活,以及非常贴近实验代码——它能够通过ODE建立任意噪声分布到目标数据分布的映射,而且训练目标非常直观,不需要什么“弯弯绕绕”就可以直接跟实验代码对应起来。

点击阅读全文...

16 Jun

梯度流:探索通向最小值之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个被称为“梯度流(Gradient Flow)”的概念。简单来说,梯度流是将我们在用梯度下降法中寻找最小值的过程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随(虚拟的)时间变化的轨迹,这条轨迹便被称作“梯度流”。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将梯度流的概念扩展到概率空间,从而形成“Wasserstein梯度流”,为我们理解连续性方程、Fokker-Planck方程等内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梯度下降

假设我们想搜索光滑函数$f(\boldsymbol{x})$的最小值,常见的方案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即按照如下格式进行迭代:
\begin{equation}\boldsymbol{x}_{t+1} = \boldsymbol{x}_t -\alpha \nabla_{\boldsymbol{x}_t}f(\boldsymbol{x}_t)\label{eq:gd-d}\end{equation}
如果$f(\boldsymbol{x})$关于$\boldsymbol{x}$是凸的,那么梯度下降通常能够找到最小值点;相反,则通常只能收敛到一个“驻点”——即梯度为0的点,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能收敛到一个极小值(局部最小值)点。这里没有对极小值和最小值做严格区分,因为在深度学习中,即便是收敛到一个极小值点也是很难得的了。

点击阅读全文...

17 Apr

梯度视角下的LoRA:简介、分析、猜测及推广

随着ChatGPT及其平替的火热,各种参数高效(Parameter-Efficient)的微调方法也“水涨船高”,其中最流行的方案之一就是本文的主角LoRA了,它出自论文《LoRA: Low-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LoRA方法上比较简单直接,而且也有不少现成实现,不管是理解还是使用都很容易上手,所以本身也没太多值得细写的地方了。

然而,直接实现LoRA需要修改网络结构,这略微麻烦了些,同时LoRA给笔者的感觉是很像之前的优化器AdaFactor,所以笔者的问题是:能否从优化器角度来分析和实现LoRA呢?本文就围绕此主题展开讨论。

方法简介

以往的一些结果(比如《Exploring Aniversal Intrinsic Task Subspace via Prompt Tuning》)显示,尽管预训练模型的参数量很大,但每个下游任务对应的本征维度(Intrinsic Dimension)并不大,换句话说,理论上我们可以微调非常小的参数量,就能在下游任务取得不错的效果。

LoRA借鉴了上述结果,提出对于预训练的参数矩阵$W_0\in\mathbb{R}^{n\times m}$,我们不去直接微调$W_0$,而是对增量做低秩分解假设:
\begin{equation}W = W_0 + A B,\qquad A\in\mathbb{R}^{n\times r},B\in\mathbb{R}^{r\times m}\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28 Apr

在bert4keras中使用混合精度和XLA加速训练

之前笔者一直都是聚焦于模型的构思和实现,鲜有关注模型的训练加速,像混合精度和XLA这些技术,虽然也有听过,但没真正去实践过。这两天折腾了一番,成功在bert4keras中使用了混合精度和XLA来加速训练,在此做个简单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本文的多数经验结论并不只限于bert4keras中使用,之所以在标题中强调bert4keras,只不过bert4keras中的模型实现相对较为规整,因此启动这些加速技巧所要做的修改相对更少。

实验环境

本文的实验显卡为3090,使用的docker镜像为nvcr.io/nvidia/tensorflow:21.09-tf1-py3,其中自带的tensorflow版本为1.15.5。另外,实验所用的bert4keras版本为0.11.3。其他环境也可以参考着弄,要注意有折腾精神,不要指望着无脑调用。

顺便提一下,3090、A100等卡只能用cuda11,而tensorflow官网的1.15版本是不支持cuda11的,如果还想用tensorflow 1.x,那么只能用nvidia亲自维护的nvidia-tensorflow,或者用其构建的docker镜像。用nvidia而不是google维护的tensorflow,除了能让你在最新的显卡用上1.x版本外,还有nvidia专门做的一些额外优化,具体文档可以参考这里

点击阅读全文...

29 Mar

为什么Pre Norm的效果不如Post Norm?

Pre Norm与Post Norm之间的对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本博客就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文章《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模型优化漫谈:BERT的初始标准差为什么是0.02?》等。目前比较明确的结论是:同一设置之下,Pre Norm结构往往更容易训练,但最终效果通常不如Post Norm。Pre Norm更容易训练好理解,因为它的恒等路径更突出,但为什么它效果反而没那么好呢?

笔者之前也一直没有好的答案,直到前些时间在知乎上看到 @唐翔昊 的一个回复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问题竟然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理解!本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点击阅读全文...

19 Mar

为什么需要残差?一个来自DeepNet的视角

《训练1000层的Transformer究竟有什么困难?》中我们介绍了微软提出的能训练1000层Transformer的DeepNet技术。而对于DeepNet,读者一般也有两种反应,一是为此感到惊叹而点赞,另一则是觉得新瓶装旧酒没意思。出现后一种反应的读者,往往是因为DeepNet所提出的两个改进点——增大恒等路径权重和降低残差分支初始化——实在过于稀松平常,并且其他工作也出现过类似的结论,因此很难有什么新鲜感。

诚然,单从结论来看,DeepNet实在算不上多有意思,但笔者觉得,DeepNet的过程远比结论更为重要,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简明有效的梯度量级分析思路,并可以用于分析很多相关问题,比如本文要讨论的“为什么需要残差”,它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贴近本质的答案。

增量爆炸

为什么需要残差?答案是有了残差才更好训练深层模型,这里的深层可能是百层、千层甚至万层。那么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没有残差就不容易训练深层模型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