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Nov

用热传导方程来指导自监督学习

用理论物理来卷机器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上个月介绍的《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三):从万有引力到扩散模型》就是经典一例。最近一篇新出的论文《Self-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on Heat Equation》,顾名思义,用热传导方程来做(图像领域的)自监督学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种物理方程如何在机器学习中发挥作用?同样的思路能否迁移到NLP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论文。

基本方程

如下图,左边是物理中热传导方程的解,右端则是CAM积分梯度等显著性方法得到的归因热力图,可以看到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于是作者认为热传导方程可以作为好的视觉特征的一个重要先验。

热方程的热力图(左)和视觉模型的热力图(右)

热方程的热力图(左)和视觉模型的热力图(右)

点击阅读全文...

11 Feb

测试函数法推导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

在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六):一般框架之ODE篇》中,我们推导了SDE的Fokker-Planck方程;而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二):“硬刚”扩散ODE》中,我们单独推导了ODE的连续性方程。它们都是描述随机变量沿着SDE/ODE演化的分布变化方程,连续性方程是Fokker-Planck方程的特例。在推导Fokker-Planck方程时,我们将泰勒展开硬套到了狄拉克函数上,虽然结果是对的,但未免有点不伦不类;在推导连续性方程时,我们结合了雅可比行列式和泰勒展开,方法本身比较常规,但没法用来推广到Fokker-Planck方程。

这篇文章我们介绍“测试函数法”,它是推导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的标准方法之一,其分析过程比较正规,并且适用场景也比较广。

点击阅读全文...

21 Feb

“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模型方案浅谈

这篇文章分享一下笔者关于多模态模型架构的一些闭门造车的想法,或者说一些猜测。

最近Google的Gemini 1.5和OpenAI的Sora再次点燃了不少人对多模态的热情,只言片语的技术报告也引起了大家对其背后模型架构的热烈猜测。不过,本文并非是为了凑这个热闹才发出来的,事实上其中的一些思考由来已久,最近才勉强捋顺了一下,遂想写出来跟大家交流一波,刚好碰上了两者的发布。

事先声明,“闭门造车”一词并非自谦,笔者的大模型实践本就“乏善可陈”,而多模态实践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本文确实只是根据以往文本生成和图像生成的一些经验所做的“主观臆测”。

问题背景

首先简化一下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多模态,主要指图文混合的双模态,即输入和输出都可以是图文。可能有不少读者的第一感觉是:多模态模型难道不也是烧钱堆显卡,Transformer“一把梭”,最终“大力出奇迹”吗?

点击阅读全文...

31 Jan

幂等生成网络IGN:试图将判别和生成合二为一的GAN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幂等生成网络(Idempotent Generative Network,IGN)”的生成模型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自称是一种独立于已有的VAE、GAN、flow、Diffusion之外的新型生成模型,并且具有单步采样的特点。也许是大家苦于当前主流的扩散模型的多步采样生成过程久矣,因此任何声称可以实现单步采样的“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此外,IGN名称中的“幂等”一词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期待,也成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只不过之前一直有别的事情要忙,所以没来得及认真阅读模型细节。

最近闲了一点,想起来还有个IGN没读,于是重新把论文翻了出来,但阅读之后却颇感困惑:这哪里是个新模型,不就是个GAN的变种吗?跟常规GAN不同的是,它将生成器和判别器合二为一了。那这个“合二为一”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比如训练更稳定?个人又感觉没有。下面将分享笔者从GAN角度理解IGN的过程和疑问。

生成对抗

关于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生成对抗网络),笔者前几年系统地学习过一段时间(查看GAN标签可以查看到相关文章),但近几年没有持续地关注了,因此这里先对GAN做个简单的回顾,也方便后续章节中我们对比GAN与IGN之间的异同。

点击阅读全文...

30 May

路径积分系列:2.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模型形式简单,但通过它可以导出丰富的结果,它是物理中各种扩散模型的基础之一,它也等价于随机过程中的布朗运动.

笔者所阅的文献表明,数学家已经对对称随机游走问题作了充分研究[2],也探讨了随机游走问题与偏微分方程的关系[3],并且还研究过不对称随机游走问题[4]. 然而,已有结果的不足之处有:1、在推导随机游走问题的概率分布或者偏微分方程之时,所用的方法不够简洁明了;2、没有研究更一般的不对称随机游走问题.

本章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通过母函数和傅立叶变换的方法,推导出了不对称随机游走问题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并且提出,由于随机游走容易通过计算机模拟,因此通过随机游走来模拟偏微分方程的解是一种有效的数值途径.

模型简介

本节通过一个本质上属于二项分布的走格子问题来引入随机游走.

考虑实数轴上的一个粒子,在$t=0$时刻它位于原点,每秒钟它以相等的概率向前或向后移动一格($+1$或$-1$),问$n$秒后它所处位置的概率分布.

点击阅读全文...

18 Jul

用变分推断统一理解生成模型(VAE、GAN、AAE、ALI)

前言:我小学开始就喜欢纯数学,后来也喜欢上物理,还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物理,直到本科毕业时,我才慢慢进入机器学习领域。所以,哪怕在机器学习领域中,我的研究习惯还保留着数学和物理的风格:企图从最少的原理出发,理解、推导尽可能多的东西。这篇文章是我这个理念的结果之一,试图以变分推断作为出发点,来统一地理解深度学习中的各种模型,尤其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GAN。本文已经挂到arxiv上,需要读英文原稿的可以移步到《Variational Inference: A Unified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Models and Some Revelations》

下面是文章的介绍。其实,中文版的信息可能还比英文版要稍微丰富一些,原谅我这蹩脚的英语...

摘要:本文从一种新的视角阐述了变分推断,并证明了EM算法、VAE、GAN、AAE、ALI(BiGAN)都可以作为变分推断的某个特例。其中,论文也表明了标准的GAN的优化目标是不完备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GAN的训练需要谨慎地选择各个超参数。最后,文中给出了一个可以改善这种不完备性的正则项,实验表明该正则项能增强GAN训练的稳定性。

近年来,深度生成模型,尤其是GAN,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找到数十个乃至上百个GAN的变种。然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凭着经验改进的,鲜有比较完备的理论指导。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变分推断来给这些生成模型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首先,本文先介绍了变分推断的一个新形式,这个新形式其实在博客以前的文章中就已经介绍过,它可以让我们在几行字之内导出变分自编码器(VAE)和EM算法。然后,利用这个新形式,我们能直接导出GAN,并且发现标准GAN的loss实则是不完备的,缺少了一个正则项。如果没有这个正则项,我们就需要谨慎地调整超参数,才能使得模型收敛。

点击阅读全文...

7 Oct

深度学习中的Lipschitz约束:泛化与生成模型

前言:去年写过一篇WGAN-GP的入门读物《互怼的艺术:从零直达WGAN-GP》,提到通过梯度惩罚来为WGAN的判别器增加Lipschitz约束(下面简称“L约束”)。前几天遐想时再次想到了WGAN,总觉得WGAN的梯度惩罚不够优雅,后来也听说WGAN在条件生成时很难搞(因为不同类的随机插值就开始乱了...),所以就想琢磨一下能不能搞出个新的方案来给判别器增加L约束。

闭门造车想了几天,然后发现想出来的东西别人都已经做了,果然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主要包含在这两篇论文中:《Spectral Norm Regularization for Improving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Deep Learning》《Spectral Normalization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所以这篇文章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路,对L约束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注意本文的主题是L约束,并不只是WGAN。它可以用在生成模型中,也可以用在一般的监督学习中。

L约束与泛化

扰动敏感

记输入为$x$,输出为$y$,模型为$f$,模型参数为$w$,记为
$$\begin{equation}y = f_w(x)\end{equation}$$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得到一个“稳健”的模型。何为稳健?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于参数扰动的稳定性,比如模型变成了$f_{w+\Delta w}(x)$后是否还能达到相近的效果?如果在动力学系统中,还要考虑模型最终是否能恢复到$f_w(x)$;二是对于输入扰动的稳定性,比如输入从$x$变成了$x+\Delta x$后,$f_w(x+\Delta x)$是否能给出相近的预测结果。读者或许已经听说过深度学习模型存在“对抗攻击样本”,比如图片只改变一个像素就给出完全不一样的分类结果,这就是模型对输入过于敏感的案例。

点击阅读全文...

10 Dec

BiGAN-QP:简单清晰的编码&生成模型

前不久笔者通过直接在对偶空间中分析的思路,提出了一个称为GAN-QP的对抗模型框架,它的特点是可以从理论上证明既不会梯度消失,又不需要L约束,使得生成模型的搭建和训练都得到简化。

GAN-QP是一个对抗框架,所以理论上原来所有的GAN任务都可以往上面试试。前面《不用L约束又不会梯度消失的GAN,了解一下?》一文中我们只尝试了标准的随机生成任务,而这篇文章中我们尝试既有生成器、又有编码器的情况:BiGAN-QP。

BiGAN与BiGAN-QP

注意这是BiGAN,不是前段时间很火的BigGAN,BiGAN是双向GAN(Bidirectional GAN),提出于《Adversarial feature learning》一文,同期还有一篇非常相似的文章叫做《Adversarially Learned Inference》,提出了叫做ALI的模型,跟BiGAN差不多。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往普通的GAN模型中加入了编码器,使得模型既能够具有普通GAN的随机生成功能,又具有编码器的功能,可以用来提取有效的特征。把GAN-QP这种对抗模式用到BiGAN中,就得到了BiGAN-QP。

话不多说,先来上效果图(左边是原图,右边是重构):

BiGAN-QP重构效果图

BiGAN-QP重构效果图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