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快乐!Responsive Geekg for Typecho
By 苏剑林 | 2016-12-31 | 34127位读者 | 引用【中文分词系列】 6. 基于全卷积网络的中文分词
By 苏剑林 | 2017-01-13 | 59398位读者 | 引用之前已经写过用LSTM来做分词的方案了,今天再来一篇用CNN的,准确来说是FCN,全卷积网络。其实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并非研究中文分词,而是练习tensorflow。从两年前就开始用Keras了,可以说对它比较熟了,也渐渐发现了它的一些不足,比如处理变长输入时不方便、加入自定义的约束比较困难等,所以干脆试试原生的tensorflow了,试了之后发现其实也不复杂。嗯,都是python,能有多复杂。本文就是练习一下如何用tensorflow处理不定长输入任务,以中文分词为例,并在最后加入了硬解码,将深度学习与词典分词结合了起来。
CNN
另外,就是关于FCN的。放到语言任务中看,(一维)卷积其实就是ngram模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CNN远比RNN来得自然,RNN好像就是为序列任务精心设计的,而CNN则是传统ngram模型的一个延伸。另外不管CNN和RNN都有权值共享,看上去只是为了降低运算量的一个折中选择,但事实上里边大有道理。CNN中的权值共享是平移不变性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仅仅是降低运算量的一个选择,试想一下,将一幅图像平移一点点,或者在一个句子前插入一个无意义的空格(导致后面所有字都向后平移了一位),这样应该给出一个相似甚至相同的结果,而这要求卷积必然是权值共享的,即权值不能跟位置有关系。
【中文分词系列】 7. 深度学习分词?只需一个词典!
By 苏剑林 | 2017-03-06 | 115838位读者 | 引用这个系列慢慢写到第7篇,基本上也把分词的各种模型理清楚了,除了一些细微的调整(比如最后的分类器换成CRF)外,剩下的就看怎么玩了。基本上来说,要速度,就用基于词典的分词,要较好地解决组合歧义何和新词识别,则用复杂模型,比如之前介绍的LSTM、FCN都可以。但问题是,用深度学习训练分词器,需要标注语料,这费时费力,仅有的公开的几个标注语料,又不可能赶得上时效,比如,几乎没有哪几个公开的分词系统能够正确切分出“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来。
本文就是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仅用一个词典,就完成了一个深度学习分词器的训练,居然效果还不错!这种方案可以称得上是半监督的,甚至是无监督的。
SVD分解(三):连Word2Vec都只不过是个SVD?
By 苏剑林 | 2017-02-23 | 95134位读者 | 引用这篇文章要带来一个“重磅”消息,如标题所示,居然连大名鼎鼎的深度学习词向量工具Word2Vec都只不过是个SVD!
当然,Word2Vec的超级忠实粉丝们,你们也不用太激动,这里只是说模型结构上是等价的,并非完全等价,Word2Vec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只不过,经过我这样解释之后,估计很多问题就可以类似想通了。
词向量=one hot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去年的一篇文章《词向量与Embedding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所谓Embedding层,就是一个one hot的全连接层罢了(再次强调,这里说的完全等价,而不是“相当于”),而词向量,就是这个全连接层的参数;至于Word2Vec,就通过大大简化的语言模型来训练Embedding层,从而得到词向量(它的优化技巧有很多,但模型结构就只是这么简单);词向量能够减少过拟合风险,是因为用Word2Vec之类的工具、通过大规模语料来无监督地预训练了这个Embedding层,而跟one hot还是Embedding还是词向量本身没啥关系。
有了这个观点后,马上可以解释我们以前的一个做法为什么可行了。在做情感分类问题时,如果有了词向量,想要得到句向量,最简单的一个方案就是直接对句子中的词语的词向量求和或者求平均,这约能达到85%的准确率。事实上这也是facebook出品的文本分类工具FastText的做法了(FastText还多引入了ngram特征,来缓解词序问题,但总的来说,依旧是把特征向量求平均来得到句向量)。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上去毫不直观的、简单粗暴的方案也能达到这么不错的准确率?
【中文分词系列】 8. 更好的新词发现算法
By 苏剑林 | 2017-03-11 | 226636位读者 | 引用如果依次阅读该系列文章的读者,就会发现这个系列共提供了两种从0到1的无监督分词方案,第一种就是《【中文分词系列】 2. 基于切分的新词发现》,利用相邻字凝固度(互信息)来做构建词库(有了词库,就可以用词典法分词);另外一种是《【中文分词系列】 5. 基于语言模型的无监督分词》,后者基本上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种完整的独立于其它文献的无监督分词方法。
但总的来看,总感觉前面一种很快很爽,却又显得粗糙;后面一种很好很强大,却又显得太过复杂(viterbi是瓶颈之一)。有没有可能在两者之间折中一下?这就导致了本文的结果,达到了速度与效果的平衡。至于为什么说“更好”?因为笔者研究词库构建也有一段时间了,以往构建的词库总不能让人(让自己)满意,生成的词库一眼看上去,都能够扫到不少不合理的地方,真的要用得需要经过较多的人工筛选。而这一次,一次性生成的词库,一眼扫过去,不合理的地方少了很多,如果不细看,可能就发现不了了。
分词的目的
fashion mnist的一个baseline (MobileNet 95%)
By 苏剑林 | 2017-08-27 | 80079位读者 | 引用浅尝
昨天简单试了一下在fashion mnist的gan模型,发现还能work,当然那个尝试也没什么技术水平,就是把原来的脚本改一下路径跑了就完事。今天回到fashion mnist本身的主要任务——10分类,用Keras测了一下一些模型在上面的分类效果,最后得到了94.5%左右的准确率,加上随机翻转的数据扩增能做到95%。
首先随便手写了一些模型的组合,测试发现准确率都不大好,看来对于这个数据集来说,自己构思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了,于是想着用现成的模型结构。一说到现成的cnn模型,基本上我们都会想到VGG、ResNet、inception、Xception等,但这些模型为解决imagenet的1000分类问题而设计,用到这个入门级别的数据集上似乎过于庞大了,而且也容易过拟合。后来突然想起,Keras好像自带了个叫MobileNet的模型,查看了一下模型权重,发现参数量不大,但是容量应该还是可以的,故选用MobileNet做实验。
深究
通用爬虫探索(二):落实到论坛爬取上
By 苏剑林 | 2017-06-06 | 25327位读者 | 引用前述的方案,如果爬取的页面仅仅有单一的有效区域,如博客页、新闻页等,那么基本上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是,诸如像论坛这样的具有比较明显的层次划分的网站,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分。因为经过上述步骤,我们虽然能够把有效文本提取出来,但结果是把所有文本放在一块了。
深度优先
而为了给内容进一步“分块”,我们还需要利用DOM树的位置信息。如上一篇的DOM树图,我们需要给每个节点和叶子都编号,即我们需要一个遍历DOM树的方式。这里我们采用“深度优先”的方案。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英语:Depth-First-Search,简称DFS)是一种用于遍历或搜索树或图的算法。沿着树的深度遍历树的节点,尽可能深的搜索树的分支。当节点v的所在边都己被探寻过,搜索将回溯到发现节点v的那条边的起始节点。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已发现从源节点可达的所有节点为止。如果还存在未被发现的节点,则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源节点并重复以上过程,整个进程反复进行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为止。
开学啦!咱们来做完形填空~(讯飞杯)
By 苏剑林 | 2017-09-03 | 202113位读者 | 引用前言
从今年开始,CCL会议将计划同步举办评测活动。笔者这段时间在一创业公司实习,公司也报名参加这个评测,最后实现上就落在我这里,今年的评测任务是阅读理解,名曰《第一届“讯飞杯”中文机器阅读理解评测》。虽说是阅读理解,但事实上任务比较简单,是属于完形填空类型的,即一段材料中挖了一个空,从上下文中选一个词来填入这个空中。最后我们的模型是单系统排名第6,验证集准确率为73.55%,测试集准确率为75.77%,大家可以在这里观摩排行榜。(“广州火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文本的模型)
事实上,这个数据集和任务格式是哈工大去年提出的,所以这次的评测也是哈工大跟科大讯飞一起联合举办的。哈工大去年的论文《Consensus Attention-based Neural Networks for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就研究过另一个同样格式但不同内容的数据集,是用通用的阅读理解模型做的(通用的阅读理解是指给出材料和问题,从材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完形填空可以认为是通用阅读理解的一个非常小的子集)。
虽然,在这次评测任务的介绍中,评测方总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将这个问题理解为阅读理解问题。但笔者觉得,阅读理解本身就难得多,这个就一完形填空,只要把它作为纯粹的完形填空题做就是了,所以本文仅仅是采用类似语言模型的做法来做。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思路简明直观,计算量低(在笔者的GTX1060上可以跑到batch size为160),便于实验。
模型
回到模型上,我们的模型其实比较简单,完全紧扣了“从上下文中选一个词来填空”这一思想,示意图如下。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