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法的一个技巧及其“误用”
By 苏剑林 | 2013-07-30 | 37102位读者 | 引用不可否认,变分法是非常有用而绝妙的一个数学工具,它“自动地”为我们在众多函数中选出了最优的一个,而免除了具体的分析过程。物理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则让变分法有了巨大的用武之地,并反过来也推动了变分法的发展。但是变分法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相当复杂,甚至如果“蛮干”的话我们几乎连微分方程组都列不出来。因此,一些有用的技巧是很受欢迎的。本文就打算介绍这样的一个小技巧,来让某些变分问题得到一定的化简。
我是怎么得到这个技巧的呢?事实上,那是几个月前我在阅读《引力与时空》时,读到变分原理那一块时我怎么也读不懂,想不明白。明明我觉得是错误的东西,为什么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我的数学直觉告诉我绝对是作者的错,可是我又想不出作者哪里错了,所以就一直把这个问题搁置着。最近我终于得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并且窃认为是本文所要讲的这个技巧却被物理学家“误用”了。
技巧
首先来看通常我们是怎么处理变分问题的,以一元函数为例,对于求
$$S=\int L(x,\dot{x},t)dt$$
本文我们来探讨下列积分的极值曲线:
$$S=\int f(x,y)\sqrt{dx^2+dy^2}=\int f(x,y)ds$$
这本质上也是一个短程线问题。但是它形式比较简答,物理含义也更加明显。比如,如果$f(x,y)$是势函数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求势能最小的二维问题;如果$f(x,y)$是摩擦力函数,那么这就是寻找摩擦力最小的路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该问题都有相当的实用价值。下面将其变分:
$$\begin{aligned} \delta S =&\int \delta[f(x,y)\sqrt{dx^2+dy^2}] \\ =&\int [ds\delta f(x,y)+f(x,y)\frac{\delta (dx^2+dy^2)}{2ds}]\\ =&\int ds(\frac{\partial f}{\partial x}\delta x+\frac{\partial}{\partial y}\delta y)+f \frac{dx d(\delta x)+dy d(\delta y)}{ds} \\=&\int ds(\frac{\partial f}{\partial x}\delta x+\frac{\partial}{\partial y}\delta y)+f \frac{dx}{ds} d(\delta x)+\frac{dy}{ds} d(\delta y) \end{aligned}$$
暑假结束了,上学去~
By 苏剑林 | 2013-08-31 | 21995位读者 | 引用一个多月的暑假已经结束了,又回到了学校来。准确地说,昨天已经来到了学校,只是着搞卫生、社团等工作,无暇到blog上写点什么。早晨起来,一时无聊,就随便唠叨几句。
暑假就这样过去了,这也意味着大一完全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师兄。曾不止一次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我越发地体味到这一点。不少人到了大学之后才明白高中生活的美好,而我有点不同,我在高中已经懂得大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完美,所以我对大学和高中都抱有同样的眷恋和期待。大一过去了,从外边看来,我唯一的变化就是瘦了,沧桑了吧。还记得时隔一年的体检,我的体重居然少了十斤,以至于让我不得不怀疑那个秤的准确性;还记得多少次被小孩子喊做“叔叔”,被师兄称作“师兄”......
[欧拉数学]找出严谨的答案
By 苏剑林 | 2013-09-09 | 19389位读者 | 引用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我们已经谈到过欧拉数学。总体上来讲,欧拉数学就是具有创造性的、直觉性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推导出一些漂亮的结果,而方法本身却并不严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严密与直觉只是一步之遥。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我上学期《数学分析》期末考的一道试题,而我解答这道题的灵感来源便是“欧拉数学”。
数列${a_n}$是递增的正数列,求证:$\sum\limits_{n=1}^{\infty}\left(1-\frac{a_n}{a_{n+1}}\right)$收敛等价于${a_n}$收敛。
据说参考答案给出的方法是利用数列的柯西收敛准则,我也没有仔细去看,我在探索自己的更富有直觉型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I do not understand what I can not create.”。下面是我的思路。
刚看完了电影《转山》,挺感动的,总觉得好像不写点东西就对不起这部电影了。
这还需要从上学期选公选课谈起。上学期我选择的公选课是数据库,而体育课则是太极,接近期末考的时候又重新选公选课了,我想选修一门轻松点、惬意点的课程,刚开始是选择了书法,后来看到了“自行车出行与户外旅游”,有点心动,再看上课老师,原来就是我们的太极老师,上了一学期的太极,跟他有些熟悉,也觉得他很好相处,就觉得选择这门课程了。
上一周二是这门课程是第一次课,老师讲得很精彩,而事实上,我唯一能够全程专心听课的就只有两门课程,一门就是这个公选课,另外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奇怪吧?确实是,马列老师讲得真的很精彩,我几乎没有分过神)。《转山》这部电影也是上公选课的时候老师推荐的,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大体的情节是一个台湾年轻人,只身踏上骑自行车从丽江到拉萨的旅途。影片描绘了他路上的崎岖行程,描绘了一路上的风土人情,让人颇为深刻。
数学基本技艺之23、24(下)
By 苏剑林 | 2013-09-27 | 24209位读者 | 引用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得到了第23题的解,本来想接着类似地求第24题,但是看着23题的答案,又好像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故没有继续写下去。等到今天在课堂上花了一节课研究了一下之后,得到了关于这种拟齐次微分方程的一些新的结果,遂另开一篇新文章,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拟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求出了拟齐次微分方程$\frac{dy}{dx}=x+\frac{x^3}{y}$的解:
$$(2y+x^2)(x^2-y)^2=C$$
或者写成这样的形式:
$$(y+\frac{1}{2} x^2)(y-x^2)^2=C$$
力学系统及其对偶性(一)
By 苏剑林 | 2013-11-08 | 25767位读者 | 引用写在前头
经过两年多的开发,本站所用的Typecho终于发布了新版,虽然还是beta,但是我还是迫不及待地升级了。当然,前台并没有变化,但是几乎整个程序都是重构了的,后台也更加清爽了。本文是新版程度的第一篇文章,使用Markdowm语法编写。
----------
牛顿Vs胡克
在所有的力学系统中,最简单的或许就是简谐运动了。它由一个最简单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描述:
$$\ddot{\boldsymbol{x}}+\omega^2 \boldsymbol{x}=0$$
这也就是物体在弹性形变的胡克定律所描述的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很快用三角函数写出该方程的精确解。相比之下,二体问题的解就复杂多了,虽然二体问题也是精确可解的,但是显然没有简谐运动那样简单明了。然而,除了都是有心力之外,它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严格来说是圆锥曲线,因为还可能有抛物线跟双曲线,但是不失一般性,本文只分析椭圆轨道)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如果可以将二体问题转变为简谐运动,那么分析过程应该可以大大化简了?
力学系统及其对偶性(三)
By 苏剑林 | 2013-11-15 | 17324位读者 | 引用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初步地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角度来观察对偶定律的表现。虽然那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但是还是给我们流下了一些遗憾。上一节是从几何形式的作用量原理出发的,而没有在一般形式的作用量框架下讨论。因为如果在$S=\int Ldt=\int (T-U)dt$的形式下讨论坐标变换问题会出现困难,困难源于我们进行了变换$d\tau=|z|^2 dt$,这导致了时间和空间的耦合,变分不能简单地进行。但是,这并非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在基本的作用量原理之下讨论变换问题。下面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变分中的变量代换
考虑一个一般的保守系统的作用量:
$$S=\int_{t_1}^{t_2} L(q,\frac{dq}{dt})dt$$
最近评论